亞東醫院『兒童友善醫療服務』
小兒部 高嘉霙專責護理師
|
|
與孩子同在,讓我們彎下腰,傾聽他、照顧他…;在孩子眼中醫院總是代表著冰冷與疼痛,亞東醫院小兒部自2012年起與護理部、社工室及瑞信兒童友善醫療基金會聯合推行兒童友善醫療服務,並創造亞東醫院兒童病房守護神「柚子超人」,此人物寓意保佑生病住院的孩子,希望透過守護神來為生病的孩童打氣,拉近醫療與孩子的距離,傳遞「健康‧勇敢‧有活力」的意念。柚子超人計劃裡包含了「針得很勇敢」、「小小治療師」二項減輕兒童焦慮的護理措施、宣導正確洗手觀念的畫冊以及獎勵孩童配合醫療的柚子超人集點卡,舉辦至今,已累積超過800人次住院孩童參與活動獲得獎品,高達92%參與家長表示對於本活動非常滿意,並回饋集點換獎品有助於孩童配合醫療,給予孩童住院期間更多的安全感及歡樂氣氛。
適逢婦幼節,我們推出了「柚子超人」繪畫比賽,並全面推廣至住院病童、門急診就醫兒童、早療中心學員及所有的兒童訪客,希望藉由多采多姿的繪畫比賽安撫兒童對醫院及醫療人員害怕的情緒,讓孩童感受到活力與溫暖,進而擁有一個放鬆、安心的醫療經驗。4月3日至4月12日為期10天的活動,院內共發出了1,100份畫紙,也謝謝板橋國小、重慶國小、後埔國小主動至官網列印畫紙參加,各界熱烈參與讓本活動圓滿落幕。
有鑒於柚子超人計畫於病房之發展成效,2013年5月起與明倫基金會合作將此計劃推廣至早療中心,讓需長期療育的孩子感受越多的安全感及歡樂氣氛,將有助於穩定的治療和幫助治療成效。
醫院不一定非得是令人生懼的地方!透過遊戲、引導和細心的說明,孩子可以不害怕,而是擁有一個放鬆、安心的醫療經驗。亞東醫院邀請您一同為兒童友善醫療努力。
柚子超人繪圖著色活動現場非常踴躍
柚子超人服務卡
|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握孩子教養的黃金時機 談『早期療育』
早期療育中心 梁昭鉉醫師
|
|
自從從事早療工作以來,面對家長,常會被詢問一些關於早期療育的問題,藉此時與大家一起分享。
什麼是早期療育?我的小孩需要接受早期療育嗎?
所謂早期療育是針對有發展遲緩的兒童所提供的治療與教育。早期療育透過包括: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社會福利等不同專業之整合介入,解決發展遲緩兒童各方面之發展落後或異常問題。早期療育可減輕發展遲緩所造成的影響,並可以補救或預防造成兒童發展問題的發生,開發這些孩子的潛能。早期療育可單獨針對兒童或和家庭一起安排療育。療育可以在機構、家裡或醫院中進行。通常療育可以在發現遲緩後任何時間開始,不過根據研究顯示,療育越早開始效果越好。
為什麼要及早療育?
遲緩兒童及早施行療育可以促進這些兒童的發展,而早期療育也可以對這些家庭提供支援。根據兒童發展的研究,人類學習和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是在學齡前幾年。當一個孩子有發展遲緩或缺少機會學習時,早期療育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一個發展遲緩孩子沒有及早療育,那麼在以後時間學習特定的技能可能就會有困難。所以只有儘早接受療育,這些兒童才可以將自己的潛力發揮。
|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扁平足,俗稱「鴨母腳蹄」,可大分為彈性扁平足及僵硬性扁平足二種,而絕大多數的扁平足都屬於彈性扁平足,又稱為功能性扁平足,也就是當腳站立承重時,足弓會塌陷變扁平或消失,但當腳懸空不承重、站立墊腳尖或將腳拇趾做伸展動作時,足弓則會出現,而堅硬性扁平足的定義為不管腳有無承重,足弓都呈現扁平。
足部是人體與地面接觸的介面,它必須有足夠強韌度以承受人體的重量,又必須有適當的柔軟性以適應不同的地面環境。為了扮演如此兩極化的角色,人類乃演化出「足弓」如此一個微妙的構造。在步行週期的承重期到站立中期,足弓可發揮減震的效果。
左圖為扁平足
|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幫助、訓練並加強孩子平衡控制能力
復健科 高瑋鈴物理治療師
每到要去烏來提供到宅療育的日子,總讓人興奮又開心,開心的是自己可以盡一份棉薄之力,讓這些地處偏遠且資源貧乏的孩子能有更完善的成長,然而,遙遠的路程卻總是令人頭疼,從板橋搭捷運到新店,再從新店搭車上烏來,容易暈車的我只能靠著想像孩子開心的笑臉來轉移注意力。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無止盡 關懷烏來孩童的成長
幫助孩童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到各項能力
復健科 何怡靜職能治療師
生病看醫生對於大都會的人們或許稀鬆平常,但對於住在烏來偏遠山區的人們卻是一件麻煩的事情。由於偏鄉醫療與教育資源的缺乏,烏來地區的居民必須花費較多時間克服、適應與爭取,才能獲得相對稀少的資源。若等待治療的對象是發展遲緩的孩童時,這些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將使治療上更加困難。偏鄉醫療是一件極需社會重視的事情。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語言是強調互動 更希望「讓愛及時到」
復健科 楊珮玉語言治療師
對於偏鄉地區的兒童,上學和就醫都是一件不方便的事情,偏遠地方醫療院所有限,因為路途遙遠及漫長的醫療等待,錯過早期療育時機,甚至對於一些資源較少又經濟拮据的家庭中,如果家中多一個人就業,就可以多得一份薪水,為了家庭生計做出貢獻,時間和體力大多付出在工作,但卻造成了因工作而產生教養子女時間的減少,在大城市的語言治療師不缺我一個,但偏遠地區的療育服務卻少人關注。來到烏來第一個印象是少掉大城市的喧擾,多了一分恬靜的山林風光。烏來的人們很親切,很有人情味,而且學生都相當熱情又可愛。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慢飛天使學習無距離 早期療育到宅服務
復健科 楊茜倫職能治療師
|
|
早期療育是最近很火紅的字眼,在搜尋引擎上輸入「早療」可以查到約2,600,000項結果。亞東醫院對早療的參與不留餘力-較為大家所熟悉的有早療評估、到院療育、親職講座、社會福利諮詢…等。除了以上,本院還提供其他較為冷門的服務,像是定點服務、到宅療育…而這些服務的內容是什麼?就比較不為人所知了。
新北市幅員廣闊,部分發展遲緩兒童居住於偏遠地區,交通不便再加上當地醫療資源缺乏,難以落實早療的精神(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此定點服務應運而生-由具有醫療背景及瞭解兒童發展的專業人員組成服務團隊,以整個團隊以出外景的方式到偏遠地區進行服務。
另外,有一群發展遲緩的小朋友處境更為不利-小朋友病況嚴重(插呼吸器、身上有人造瘺口)、家中經濟狀況不允許,或是爸爸媽媽能力受限(智能較弱或是身體障礙),此時,到宅療育就可以填補這個缺口,把醫院的療育服務快遞到小朋友家裡,就像阿基師到府進行外膾服務一般。
到宅療育是什麼 外膾服務可不只是把便當送到家裡那麼簡單唷,要考量地點、氣氛、賓客類型、主人期望、預算……,主廚到場就好了?還是需要搭配服務生?菜色主廚決定就好了?還是客人有屬意的幾道菜?賓客有沒有對什麼食材過敏?吃不吃牛?怕不怕羊騷味?……等,當然我們的到宅療育也不是醫院的那一套搬到家裡那麼簡單,會配合考量:硬體環境(住一樓還是四樓?他們家有沒有電梯?)、爸爸媽媽的期望(孩子快樂就好?孩子要準備入學?)、家庭經濟狀況(推薦市面上可以買到的玩具類型,可是這個家庭負擔的起嗎?還是家長可以自己手工製作功能類似的玩具?)、是否還有可以申請與利用的資源(有沒有家長自己不知道的社會福利,以及可利用的社區資源?)
到宅療育的終極目標 不管是任何療育,最後的目標都是希望孩子可以恢復健康,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樣快樂的長大。當然,有些小天使因為先天的因素,實在無法像一般小朋友一樣,那我們的目標就會訂在「盡量和一般小朋友一樣」-一般小朋友可以做的,慢飛小天使也可以在調整下完成。比如:可以和小朋友一樣到學校上學(即使是在融合班)、可以和小朋友一樣自己走出門(即使是穿輔具)……。而到宅療育初期是送愛到你家,接下來我們希望協助解決其家庭所面對之挑戰、然後把孩子帶出來,在社會自由的遨遊。
小蝦米奮鬥史 蝦米(化名)就像棉花糖一樣,從小就比一般的小BABY軟,到了6個月大了還是軟綿綿的,抱起來時要小心的托著她的頭,因為頸子的力氣還不夠把她的頭撐起來呢!當時爸爸媽媽相當緊張,每週都乖乖帶蝦米到醫院接受復健課程,當時小蝦米年紀小還不懂事,每次上課都是哇哇大哭。蝦米上課哭,蝦米媽咪下課也會哭著跟老公說:「蝦米好可憐,不要再來了…」。然後下一周,蝦米還是乖乖到醫院報告,然後哭哭;再下一週,還是一樣,直到……;蝦米的媽咪又懷孕了!可是體質較弱的媽媽在初期就有出血的狀況,頻頻安胎,最後醫生下最後通牒:「如果不能好好待在家裡還東奔西跑,這個寶寶會很危險喔…」。原本因為懷孕辭去工作的媽媽本來計畫:既然離職後天天都在家,不用每週排假,帶蝦米去做復健就比較簡單了,還想和老師商量增加復健頻率,沒想到卻變成「連出門都沒辦法」。而爸爸要揹起一家的經濟重擔,工作時間上也無法調整,經過討論,蝦米的爸爸媽媽決定請老師到家裡幫蝦米上課。
一通電話打到新北市社會局,想請問是不是有可以到家裡服務的復健師,當時媽媽抱持著「先問問看價錢,一定很貴,可是也沒辦法,只好再省一點」的想法,後來才知道只要符合資格,這樣到家裡的治療服務,社會局是有補助的。
小蝦米˙脾氣大 第一次看到小蝦米,她還好小好小,被爸爸抱在懷裡,遲疑的看著治療師。治療師拿出玩具和小蝦米玩時,小蝦米完全不給面子的大哭,還不會講話的她只會哭喊的「不要…」,然後完全拒絕配合,不碰玩具、不看老師,老師一摸到她就尖叫往爸爸懷裡躲。媽媽說:「她之前到醫院作復健就是這樣,每次都去哭鬧30分鐘然後回家,每趟回家的路途上,媽媽心裡都覺得好累好累,大老遠跑一趟醫院要上課,小朋友卻完全不配合,可是理智上又知道不去不行,但是去了又不知道得到了什麼…」。
兩次上課都在蝦米大哭、咬手、尖叫中結束,可說幾乎毫無成效。於是治療師和家長討論之後的介入策略及預期達到的目標。建議家長步調可否放慢一點?不要急著一定要蝦米每次都有學到東西,總想著:「今天一定要會多走兩步!」或是「上次已經會放圓形配對了,今天要把三角形也學會!」而是先從情緒和適應力開始處理,畢竟緊張兮兮的小孩學習效率也不好呀。
破冰 經過討論、修改目標後的幾次上課,內容都是媽媽和治療師還有一個大大的布娃娃DiDi1(註1)一起玩,老師教DiDi認識形狀,拉著DiDi的手來放形狀板,DiDi放成功之後媽咪把DiDi抱起來親親、秀秀,然後重覆,再重覆…回想起那一段和DiDi上課的日子,還是覺得又辛苦又好笑。兩個成年人一本正經的和大布娃娃對話、對戲,誇獎他、教他、抱他、親他,有時我們這場戲的唯一觀眾小蝦米躲在其他房間,而面臨沒有觀眾的窘況,治療師和媽媽還是要一本正經的演下去,好像「我們本來重點就是DiDi啊,蝦米妳想怎麼樣、想做什麼我們可不管」。蝦米整整看了2~3次DiDi上課實況,確定「上課很安全,老師的玩具好好玩」「乖乖上課還可以被媽媽抱抱親親」之後,才試著靠近老師,然後開始做最基本的能力培養練習。
尾聲 蝦米的故事的結尾是美好的。在媽媽懷孕、生產、坐月子的期間,治療師不間斷的到蝦米家幫蝦米上課,在歷時10個月這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時間,小蝦米最大的進步是開始可以接受爸爸媽媽以外的人。在經過與爸爸討論之後,媽媽讓蝦米到附近的托兒所試讀,並且維持當初訂定蝦米療育目標的精神,跟托兒所老師說「不用一定要學會什麼東西,只要我們離開她時,不要哭一整天就好了」。在確定蝦米適應無虞、媽媽的身體也好到可以帶蝦米出門接受療育後,治療師提供蝦米住家附近的療育機構資料,並確定完成轉介後(媽媽說診所已經排到課了),蝦米療育計畫順利畫上一個完美的句點。
註1: 娃娃叫DiDi是因為媽媽懷的是男嬰,媽媽想順便讓蝦米學著當姊姊。
|
文章引自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4431
|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媽我不是故意「分心」及「過動」
復健科 鄭朝謚職能治療師
|
|
「老師說他在學校都不專心,常東張西望或動來動去」、「常常爬上爬下,處罰了還是不聽話」。您的孩子是否有以上情況,而且影響日常生活,卻怎樣也無法控制?或許您該考慮孩子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以下簡稱ADHD)。
什麼是ADHD
所謂的ADHD包含了以下三類症狀: 注意力缺失:無法注意細節、粗心,無法維持注意力在工作或遊戲,不能照指示將事情做完,規劃工作及活動有困難,逃避需要全神貫注的活動(如:回家作業)。經常遺忘事物,經常受到外界刺激影響而分心。
過動:經常手忙腳亂或坐時扭動不安,無法坐定在座位上,時常離開座位,過度的四處奔跑攀爬,難以安靜的玩且話多。
衝動:經常在問題沒問完就搶答,無法等待、輪流,會干擾或打斷別人說話。
而根據以上三類症狀,ADHD可分為單一症狀的注意力缺失型、過動/衝動型以及複合型(同時有上述三類症狀)。除此之外,過動兒亦可能有認知、感覺統合、語言、日常生活功能、人際互動、心理情緒等方面的問題。
ADHD的成因 研究指出過動兒的成因多來自於遺傳。而過動兒的腦內神經傳導物質不足,即大腦分泌的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量較一般人低,無法有效篩選進入大腦中的訊息,因此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也缺乏行為控制的能力。因此ADHD是生理疾病,並不是孩子不學好,也跟家長管教不嚴無關。另一方面,過動症並無法隨著兒童成長而痊癒,研究指出過動兒於青少年時仍有70%~80%持續有症狀,長大成人後有50~65%症狀仍持續,甚至會有吸毒、就業、人際關係問題,因此必須即早尋求專業協助。若家長發現孩子有此方面的問題,可至精神科、復健科或小兒科就診,以利兒童未來發展。復健科的職能治療師在過動兒的治療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職能治療師如何協助家長改善過動兒的行為 職能治療對於過動兒的介入方式分為直接治療及家長諮詢兩部分。職能治療師會依據兒童的需求,設計適合的治療活動,引導孩子主動地參與。治療內容一方面滿足其感覺需求,以改善因感覺統合障礙所導致注意力、過動、衝動、動作協調等問題;另一方面提供行為引導,幫助孩子學習適當的行為。另外,職能治療師提供家長教養上的建議及回家可從事的活動,共同協助兒童在日常生活、學業、人際關係能夠有所進步。
感覺統合介入
環境中的各種訊息及感覺刺激,經由我們的感官接收傳遞到大腦,大腦接著篩選、分析及解釋,並做出合適的指令,讓我們可以產生適當的動作或反應,這就是感覺統合。過動兒常有感覺調節問題(如:對刺激過度敏感、無法篩選刺激、對刺激調適不當等)與難以維持良好姿勢、關節穩定度不足、平衡不佳、動作計畫能力不足等動作困難。因此職能治療師會利用感覺統合介入改善這些障礙進而改善過動兒症狀,如:提供本體覺活動,像是利用跳躍、推拉搬重物、攀爬等活動;另外也使用前庭覺活動,如盪鞦韆、跳躍、翻滾等。
過動兒教養方式建議 父母對於過動兒惱人的行為,常會以懲罰來處理,但效果有限,且容易破壞親子關係,也造成孩子自信心方面的問題。孩子最需要的其實是鼓勵,以及引導他們學習適當的行為。因此,教養過動兒時應注意以下原則:
* 讓孩子有機會適當的宣洩精力。
* 一次與孩子約定少量的行為目標,並且讚揚孩子小小的進步。
* 和孩子說話簡單扼要,說重點,並且要孩子注意自己。說完可請孩子重複,確認他有聽進去。
* 當孩子有不好的行為時,以堅定的語氣提醒他該做的行為,避免使用責罵。
* 把時間具體展現出來:讓孩子具體知道何時須將任務完成,例如:要求十分鐘內收拾玩具時,給予時鐘提醒。
* 即時且經常給予回饋:過動兒比較無法接受延遲性的獎勵,因此當孩子表現的比較好就立即給予正向的獎勵,表現不恰當則給予負面的回饋,例如:減少玩電腦的時間。
* 回饋必須具體,稱讚孩子時必須告訴他被稱讚的行為為何。
* 前後一致:不管在何時何地,家長雙方都必須保持管教的一致性。
* 接受孩子的特質:過動兒並非故意分心及過動,若您無法接受孩子的特質,那麼您將無法理智地處理孩子的問題。
過動兒的家長比一般家長需要花更多的心力在孩子身上,但您並非是單打獨鬥,還有許多專業人員可以成為您的夥伴,協助您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包容他們的缺陷,發現他們的優點,並給予孩子協助和支援、親情和鼓舞,成為孩子最大的靠山,陪伴他們快樂地成長。
文章引自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4430
|
|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手爸媽的功課 瞭解『動作發展遲緩』
復健科 陳佳伶物理治療師
|
|
小寶貝呱呱墜地後,經過父母的細心照料,其身高、體重、器官的體積漸漸增加,這個現象稱作「生長」;而心智及器官的變化,則稱作「發展」。先天遺傳或後天環境等因素造成幼兒沒有達到階段性的任務,在各方面的發展中有一種、數種甚至全面性明顯落後於同年齡層孩童的發展里程碑,即稱作「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大致分為五個面向:認知發展遲緩、語言發展遲緩、動作發展遲緩、社會情緒發展遲緩,以及全面性發展遲緩等等。其中「動作發展遲緩」的定義為:幼兒在行走、爬行、跑、跳等粗大動作較同年齡兒童緩慢,且動作表現的品質如平衡或協調等方面也明顯較弱。整體肌耐力較差,例如:走一小段路就要媽媽抱抱,或是玩一下子就喊累。除此之外,動作遲緩也會表現在手部精細動作的操作上,如握筆塗鴉、串珠珠,夾夾子;生活自理部分也較同年齡層孩童弱,如穿脫褲子、衣服,自己吃飯…等,且整體表現較粗略且不協調。
動作發展的參考指標 家長可以參考「新北市政府社會局」所編製的「簡易兒童發展量表」,來了解孩子的動作發展是否符合同年齡層孩童的表現。但若觀察到以下情形,建議盡早和醫生討論,以評估發展遲緩的可能性,進而了解是否因其他生理疾病引起,並思考生活環境和親子相處模式是否會影響動作發展。
* 二歲後還不會獨自行走。
* 三歲後走路或跑步經常跌倒。
* 三歲後還不會自己脫衣服。
* 四歲後無法簡單握筆隨意塗鴉。
* 四歲無法原地跳躍。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簡易兒童發展量表:粗細動作、身邊處理及社會性正常發展
|
|
|
|
粗大動作
|
精細動作
|
身邊處理及社會性
|
4個月
|
- 俯臥時骨盆平貼於床面,頭、胸部可抬離床面。
- 拉扶坐起,只有輕微的頭部落後。
- 坐姿扶持,頭部幾乎一直抬起。
|
- 手會自動張開。
- 常舉手做「凝視手部」。
- 當搖鈴放置手中,會握住一分鐘。
|
- 雙眼可凝視人物並追尋移動之物
- 會對媽媽親切的露出微笑。
|
6個月
|
- 抱直時,脖子豎直頸部保持在中央。
- 會自己翻身〈由俯臥到仰臥〉。
- 可以自己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
|
- 雙手互握在一起。
- 手能伸向物體。
- 自己會拉開在他臉上的手帕。
|
- 逗他會微笑。
- 餵他吃飯時,會張口或用其他的方式表示他要吃。
|
9個月
|
- 不須扶持可以自己坐穩。
- 獨立自己爬〈匍匐前進,肚子貼地〉。
- 坐姿下會移動身體向所要的物品。
|
- 將東西由一手換到另一手。
- 用兩手拿小杯子。
- 自己會抓住東西往嘴裡送。
|
- 自己能拿餅乾吃。
- 會怕陌生人。
|
12個月
|
- 雙手扶著傢俱走幾步。
- 雙手拉著會移動幾步。
- 可以自己拉著物品站起來。
|
- 拍手。
- 會把一些小東西放入杯子中。
- 會撕紙。
|
- 叫他來,他會來。
- 會自己脫帽子。
|
18個月
|
- 可以走得很快很穩。
- 牽著他或扶著欄杆可以上樓梯。
|
- 會用筆亂塗。
- 會把瓶子的蓋子打開。
- 已開始用特定一邊的手。
|
- 會雙手端著杯子喝水。
- 幫他穿衣服會自動伸出胳臂及腿。
|
24個月
|
- 會自己上下樓梯。
- 會自己由椅子上爬下。
- 會踢球〈一腳站立另一腳踢〉
|
- 會重疊兩塊積木。
- 會一頁一頁的翻圖畫書。
- 會將杯子的水倒到另一個杯子。
|
- 自己會脫去衣服。
- 會打開糖果紙。
|
我的發展時程還沒到,爸媽別太緊張了 「世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治療小孩時,最常遇到很積極的爸爸媽媽問:「老師,鄰居王大哥的小孩不到一歲就會走了,為什麼我的小孩還不會?」
此時,我除了替孩子能夠擁有一對如此愛他的爸媽而感到高興以外,更要告訴爸媽的是:「寶貝的發展時間還沒到,不要操之過急了!」。動作發展是循序漸進的,當頭部控制得好,軀幹有力氣之後,寶貝才會把頭維持在半空中,並開始翻身,做為他學習移動的第一步。漸漸的手腳慢慢變得有力氣,便開始爬行,這時小寶貝的探索慾望會迅速增加,喜歡扶著東西跪,甚至扶著東西站起來。但其實太早讓孩子練習站,或是讓小朋友在很軟的墊子上練習站立都是不好的。若孩子的手腳力氣及協調尚未發展好就練習站立,他們會用膝蓋後頂、肚子前凸的方式來代償力量不足的表現,而太軟的墊子則容易影響他們的站姿,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肌肉施力不平衡及姿勢不良。所以,爸媽在積極療育的同時,別忘了發展絕對不會一蹴可幾的,一定要循序漸進才行喔!
過度代勞造成另類的發展遲緩 現在的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小孩,大人往往對小孩過度的寵愛及呵護,心疼孩子走太遠的路會太累、走崎嶇不平的路會跌倒、衣服穿太慢會感冒等等,凡事保護得太好,造成孩子從小養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過度依賴大人的生活,無形間減少孩子練習的機會,孩子缺乏此類型的生活經驗,等到上了幼稚園和同儕相處,老師發現孩子的動作和生活自理能力跟不上同學,一問才知道,原來是父母過度代勞。因此過度幫忙的結果反而造成另類的發展遲緩。
所以,為了孩子的發展著想,爸媽可以適度的放手讓孩子完成任務,成功了,給予讚賞;失敗了,安慰加鼓勵。除此之外,治療師也鼓勵家長適時地要求孩子,達到目標的那種成就感,除了會給孩子更多自信以外,更能激起他學習更多動作及生活經驗的動機,一舉數得。
從小訓練粗細動作發展及生活自理能力 1. 在家中鋪軟硬適當的墊子,鼓勵孩子多爬行、跪和走路。平時讓孩子當小幫手,走到指定的地方幫爸媽拿東西,增加下肢力氣及行走經驗。
2. 睡前和起床前可輕拉孩子的手坐起來,和爸媽玩親親抱抱的遊戲;換尿布時可抓孩子的小腳前後踢踢,除了增進親子感情外,也能訓練軀幹及下肢的力氣。
3. 週末多帶孩子到戶外走走,爬山、到公園散步都是很好的活動!也鼓勵孩子和同年齡層的小朋友玩耍,告訴他:「不要害怕跌倒!」,除了增加他的體能及動作經驗外,也能從中學習和同儕的相處及情緒管理。
4. 鼓勵孩子拿筆塗鴉,一起和孩子玩樂高、堆積木、夾夾子等等,但千萬不要幫他的忙!記得:如果任務是你完成的,孩子就得不到成就感,一旦沒有成就感,他就會對這個活動沒有興趣,以後也不會想練習了!
5. 盡可能讓孩子自己穿脫衣服鞋襪,若真的不行,爸媽可以先做前段的步驟,再讓孩子把中間及後面的步驟完成。如:穿衣服時,爸媽先將衣服撐開,讓小朋友把頭和手伸出來後,自己把衣服拉好。
6. 最後,父母一定要記得:「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如何釣魚」,幫過了頭,反而害了他。寧可早點起床,讓孩子有更充足的時間練習穿鞋襪,但也不要匆匆忙忙地幫他穿,這除了增加動作經驗外,更能給孩子「時間管理」的機會教育,不是嗎?
參考資料來源:
*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簡易兒童發展量表
|
|
|
文章引自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4429 |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勿有大雞慢啼的觀念 談『語言治療』
復健科 周汝姍語言治療師
|
|
溝通,不只透過語言,語言治療也不只教孩子說話;表情、肢體動作、聲音、手勢、良好的行為與情緒表現,對溝通產生的力量都不容忽視。
結束一堂治療,門外響起孩子細碎說話聲並緊接著叩、叩、叩的敲門聲。我等候在門內:是誰來啦,請進。這時孩子推開門,露出大大的笑臉並遞給我一張語言治療單:周治療師好,我回來了。我想要上語言課。媽媽在後面連忙補充說:『治療師,我們已經照你說的引導一段時間,現在想要回來讓你評估一下,我們進步了沒或還有什麼要加強的? 老師,排得出時間嗎』?
家長面對孩子的問題一向感受急迫,也瞭解語言發展需要時間練習,這些充滿關愛的眼神我們都理解。父母在孩子2歲多時發現,說的詞彙過少,害羞、容易受挫、哭泣、模仿動機低落等行為而尋求協助。回想孩子這些時間的變化,我們經歷許多『感動時刻』。
孩子現在大班,將進行構音評估。每個孩子學習速度、接收方式不同,家長與治療師能給予的是讓每一階段充滿適切、多樣的刺激、用適合孩子的技巧引導、激發新能力並讓學會的能力更純熟。孩子的發展不是要如何贏在起跑點,而是若有偏誤如何早期發現早期調整。發展目標是審視孩子是否繼續向前的依據,父母持續觀察、引導、製造機會,能讓孩子重複練習,以至精熟。
以下分享一些對孩子語言溝通的提醒與建議:
1. 語言學習需要好的聽力與感覺輸入 孩子出生後的聽力表現,可在不同背景(人聲交談、音樂、環境噪音、安靜房間)中觀察,孩子若常感冒引發中耳炎,需特別注意。
除了聽到聲音,孩子還需學會辨識和理解意義,並使用自己製造的語音、語言和外界溝通。現代電子媒材琳瑯滿目,有不同的聲光刺激,但最好、最自然、甚至可說最珍貴的,還是父母、家人互動中能傳遞情感與溫暖的聲音。孩子活潑外向、安靜內向、敏感激動、溫吞慢熟、樂天適應等等不同特質,父母要如何將孩子的感覺達到平衡與調應,是選擇活動時應考量的因素。
2. 營造自然與歡樂的互動情境 與年幼孩子互動時,建議盡量降低說話高度,平視孩子的眼神,緩緩漸進給予當下人、事、物的說明、示範,耐心等候5~10秒觀察孩子反應,並學習放手讓孩子引導我們溝通。減少詢問孩子/這是什麼?/或要求孩子/你說/的次數。孩子最喜歡的活動莫過於吃、喝、玩、樂,家長可在情境中示範適切的語言,輔以不同的聽覺、視覺、動作,加強理解,能力穩定後慢慢退除上述的引導或提示。考量口腔動作與牙齒發展,變化該年齡口腔可接受的食物味覺、觸覺、食器引發不同的進食方式,以利口腔感覺與動作發展。
3. 開口說話的時機 開口說話前,孩子已經會用眼神、手勢、動作與我們溝通,只是我們常以為說話才是溝通的開始。我們常聽家長說,孩子都聽得懂只是不會說,或不想說。約12~18個月,可以對著人或物,說出理解的語言是一項重要的指標。但每個孩子環境不同,第一個表達詞彙不見得是爸爸、媽媽,也有可能是狗狗或車車,可記錄孩子會說的語詞並加註年紀,以瞭解孩子的發展進度。兩歲若無法理解與表達約50個生活詞彙,請考慮所處環境是否過於單純、引導陪伴和孩子說話的時間是否足夠,然後改變環境、學習其他引導模式或尋求治療師協助。
4. 別急著要孩子說清楚 2歲後孩子持續學習新詞彙、將詞彙連結使用、對人、事、物、情境的理解,經歷詞彙爆炸期,但整體口語清晰度仍未能達成人標準。有些孩子雖一開口即清晰可辨,但2~3歲仍含糊或有錯誤音,是被接受的。語言發展前期過於強調口語的清晰,會降低孩子溝通樂趣並增加開口時的壓力。若孩子有模仿語音困難或語音表現過於單一,建議讓專業進行評估是否需及時介入。介入時會考量認知、語言發展、口腔動作感覺、食物多樣性等給予建議。治療時以該年齡應有的能力為重點,治療的階段性休息是讓孩子在促發能力與導正方向後,讓家長在自然情境中引導孩子類化與精熟。
學齡前應持續加強對複雜句子的應用與理解、物品細部解說等精確描述與運用,語法結構複雜化,並持續構音發展至較複雜技巧的塞擦音(ㄐㄑㄓㄔㄗㄘ)、擦音(ㄒㄕㄙ)趨近標準。以孩子自身經驗、繪本故事加強描述事件、時間、因果與抽象概念。
4~5歲孩子在認知、注意力、生活常規、符號與語音對應都有所建立,發音若需調整,可在此時接受構音評估與治療。一般認知、學習能力正常的孩子,粗估治療期約半年至一年可完成。小學前完成構音治療,對孩子注音、閱讀、聽辨與溝通品質皆有所助益。
以上提醒與建議,提供家長在生活中觀察引導,讓孩子有嘗試錯誤的機會,在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欣然與您共享孩子為我們帶來的成長習題。
|
文章引自 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4428
|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慢飛的天使一雙翅膀 談『發展遲緩與早期療育』
復健科 林宗慶醫師
|
|
常見到一群新手父母聚在一起,總是討論著以下問題:「我的孩子很慢才會走路,不會自己脫衣服是動作遲緩嗎?」,「我的小孩講話都講不清楚,是不是老一輩說的臭玲呆」。以上這些問題想必是一些父母都有面臨過的疑問,尤其是在這個少子化的年代,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一個孩子從呱呱落地,一直到長大成人,其中無論是體能、語言、智能的發展,人格與氣質的培養,都需要像呵護幼苗般小心照顧及灌溉。
何謂發展遲緩? 隨著醫學的進步,過去無法及早發現的一些遺傳疾病可以更早被診斷,有些疾病會合併有全面性發展遲緩的問題。大部分的孩子會因年齡的增加,依循著相同的順序與速度發展,部分的孩子則因遺傳、環境等各種不同的原因使其在動作、認知、語言、情緒等各方表現比同年齡的孩子出現明顯落後的現象,對於這種落後的現象,我們稱為『發展遲緩』。常見的發展遲緩類型,包括:動作、語言溝通、認知、社會適應及情緒心理發展遲緩。而發展遲緩只是一種臨床診斷,只要六歲前兒童,經專業人員評估,其認知、動作、語言及溝通、心理社會或生活自理技能落後同年齡兒童就可稱為「發展遲緩」。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為6至8%,至今大部分發展遲緩的原因是未知的,目前能夠被瞭解的原因僅佔25%左右。在已知的原因中,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是最大的,包括:營養、家庭及環境刺激、體內基因突變、先天性疾病、後天性疾病、社會環境影響等,在醫學領域也一直積極在尋找導致發展遲緩的原因及與疾病之關聯性,相信診斷率應可向上提昇。
出生到六歲的這段時期,是腦細胞發展最快速的階段,也奠定了幼兒在生理及心理上的基礎。嬰幼兒三歲以前腦細胞連結網已發育70-80,六歲之後腦細胞連結網絡增長逐漸緩慢,故0至6歲嬰幼兒若有功能受損或遲緩現象,愈早在治療的黃金期給予補救,可讓發展遲緩之兒童減少未來形成障礙的可能性或是減輕未來障礙的程度。一般而言,若是外在社會環境刺激不足或缺乏經驗學習的機會,則越早透過療育服務的協助,發展遲緩的改善機會也較高,若是生理遺傳、後天疾病所造成的遲緩,經早期療育後可有減輕障礙程度的機會,也就是說,經過早期的療育,有機會讓孩子未來發生障礙的程度由重度進展為中度,或由中度進展到輕度,甚至一部份發展遲緩的孩子可以在經過早期療育之後趕上發展的里程碑喔!
何謂早期療育? 早期療育即是基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防重於治療』的理念所發展出來的,為了讓發展遲緩或有可能發展遲緩的孩子能夠儘早接受各項醫療專業之介入及相關療育課程之安排,可以趕上一般孩子的發展或者減少日後生活產生障礙的機會,早期療育是一種對於發展遲緩兒童及家長所提供的整合性服務,包括及早接受醫療、復健、特殊教育、托育、家庭支持服務方案及各項福利措施。
為什麼發展遲緩兒童需要接受早期療育? 據統計截至2011年5月底止,新北市0-6歲人口數合計有226,385人,佔新北市總人口數5.8%,其中通報疑似發展遲緩者約有7,000多人,通報率僅3.14%,依據新北市社會局評估仍有許多潛在的服務需求人口。為能落實「及早發現、及早介入」的觀念,使發展遲緩兒童能把握療育的最佳時機,本院自民國2005年1月經衛生局核定為發展遲緩兒童評估鑑定醫院,並自同年2月成立早期療育跨領域專業醫療團隊,開辦早期療育聯合門診。
2006年起接受社會局委託辦理「早療到宅服務」,以服務板橋、新莊、五股、林口、泰山、新店、烏來之遲緩兒童為主,深入偏遠鄉鎮提供遲緩兒童相關療育服務,善盡醫學中心之社會責任,也是全國首創醫療院所進入社區提供療育之創新服務。2008年12月接受明倫基金會之補助下成立早期療育中心,積極拓展相關服務,我們也深知發展遲緩家長陪同遲緩兒成長這一路過程中的辛苦及所承受之身心壓力,所以成立了亞東醫院早療家族,希望家長在面對孩子各種議題時的擔心與困擾,可以適時獲得專業的意見及建議,也讓早療家長們能在陪伴孩子的路上彼此支持,分享經驗與心情,並且定期辦理家長支持團體、衛教講座及提供教材玩具免費借用服務等。本院早療團隊秉持熱忱的服務精神,為6歲以前發展遲緩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各項專業服務,盼能把握兒童的發展黃金期,協助孩子們獲得專業之醫療服務及適性的陪伴、治療與照顧,讓孩子能夠逐步跟上發展的里程碑,也讓家長能安心陪伴孩子的成長。
其實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有發展遲緩方面的問題時,千萬不要亂了陣腳或感到徬徨無助,藉由完整的評估報告書及專業人員的建議,替孩子安排適當的療育課程,陪伴他一同成長。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先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正確的調適心情,改變家庭的生活及教養方式,將治療活動或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中,比排滿了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療育課程更重要。發展遲緩的孩子們接受療育治療的最終目標,可以快樂的在家庭中及學校團體中生活,回歸到家庭、學校及社會中。接受療育的時間通常需要持續一段時間,治療師不可能像變魔術般一下子就幫發展遲緩的小孩變聰明、變乖,真正要陪伴及教導孩子的還是父母親,因此多觀察治療師帶領孩子的技巧及內容,或是和醫師及治療師討論如何將治療活動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是正確且有效地幫助孩子,給孩子在起跑點上最堅實的助力。
|
文章引自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4427
|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本院於2005年經過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核定為發展遲緩兒童評估鑑定的醫院,組成早療推動小組,並成立早期療育專業醫療團隊,開辦早期療育聯合門診,由精神科、復健科、小兒科、社工室支援評估療育、辦理親職教育活動及病友家庭支持等活動。2008年12月在明倫基金會合作成立『早期療育中心』,設置專門設備與場所改善原有的服務。從剛開始的一年評估70多位遲緩兒,到目前每年評估360位,每年社區巡迴篩檢200多人,早療家族成員也達150人;每月等候評估日數由4週縮短成2週,完成評估日數也由35-40天逐漸縮短為28天。雖然我們努力服務慢飛天使,但至2011年5月底止,新北市0-6歲人口數合計226,385人,佔新北市總人口數5.8%,其中通報疑似發展遲緩者有7,115人,通報率僅3.14%,依新北市社會局評估顯示仍有許多潛在需求人口等待服務。
為加強服務『早期療育中心』今年3月增聘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社會工作師及臨床心理師等各專業人力,將可擴大個案評估量,縮短個案待評估的排程,讓更多早療兒童得以早期發現早期療育,使新北市服務遲緩兒童比例由5%提升至10%。新北市有不少兒童,因經濟困頓、家庭失工能、罹患重病等無法外出兒童需要專業療育服務,但受限經濟或地理環境無法得到妥當療育服務。本院增補治療人力,將能解決部分兒童到宅療育需求,善盡社會醫療責任,本著以人為本的胸懷,個案的住所就是我們服務的所在,為這些孩子盡一份心力,為這些家庭帶來一份希望。
明倫早療中心服務特色 ◎ 發展遲緩評估:每週2診整合門診,每年評估量可提升至720人
◎ 偏遠地區定點評估及療育:承接社會局社區定點療育及到宅療育服務,針對服務對象進行療育需求評估、家庭需求評估,每月服務30人次偏鄉兒童。
◎ 社區兒童發展篩檢:結合幼托園所篩檢及幼教老師講座院外篩檢活動,配
◎ 親職教育活動及病友家庭支持活動:開辦親職講座、早療家族、親子圖書教具租借、家長團體、家族網站等
◎ 早療個案逐案電訪關懷
嬰幼兒期是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兒童有發展方面的問題,錯失關鍵期的療育,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有最好的發展,這也是政府以及我們亞東醫院對於兒童照護努力的目標。
文章引自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4424
|
|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左撇子是壞習慣嗎?
作者 亞東醫院復健科廖皇閔職能治療師
家中有寶貝的家長們常常對於孩子的一舉一動格外注意,當孩子比較常使用左手去拿玩具時,有些家長開始對於孩子可能是左撇子而感到憂心忡忡的,長輩們更無法接受,通常無法接受的原因不外乎︰覺得不好看;吃飯時容易妨礙到別人,或是大人們不會教導如何使用左手寫字。總覺得左撇子是不良的習慣,就會想幫孩子改慣用手。
實際上慣用手的發展是受先天性的大腦優勢所影響,而非後天習慣的養成。如果刻意的去改變孩子慣用手的習慣,很容易造成孩子學習上及心理上的障礙。孩子的慣用手不是習慣養成來的。就手部動作的發展里程來看,大約在6個月之前的嬰兒會使用靠近物品同側的手來操作,到了約6個月之後,才會出現使用手去操作對側物品的能力。而8個月大左右會漸漸觀察到有比較喜歡使用某側手的情形,但此時較喜歡使用的手並不見得是未來的慣用手,爾後隨著大腦的成熟,也可能會有所改變。8-10個月時會使用食指來觸碰物品;10個月左右會拍手,12-19個月會用整個手掌握著筆的姿勢塗鴉,而不是使用較成熟的手指握筆姿勢;2-3歲慣用手才會開始漸漸建立,等到慣用手確立後,非慣用手則負責協助的角色,兩手一同合作以完成需要協調性的活動,例如:要打開瓶瓶罐罐時,慣用手轉開瓶蓋,非慣用手協助扶著瓶身;操作剪刀剪紙時,慣用手拿剪刀,非慣用手負責固定紙及配合剪的形狀調整紙張方向;或是寫字時,慣用手拿筆,非慣用手壓住作業本……等。慣用手的建立,主要讓我們的動作更加有效率。左右手混淆使用的孩子,在從事操作的活動時,很容易會猶豫要使用哪一隻手,雙手換來換去的,變成左右手在互相競爭,而非是有效的合作動作模式。這對於要將動作轉化成反射性動作的過程會要花較長的時間,常會造成孩子的動作不協調。特別是在學寫字階段的孩子,更需要習慣慣用手,以免造成寫字時的空間及方向上的混淆或不習慣的情況發生,容易影響孩子的學習。
對於左撇子的觀念,有人覺得左撇子的人都比較聰明,因為常用到平常人較少使用的右大腦。有國外的學者曾研究調查過,智商極高及極低的小學階段的孩子族群中,左撇子所佔的比例要比平均智商孩子族群中左撇子的比例要來的高。而各個智商族群中也都會有左撇子的孩子出現。所以左撇子不一定是會比較聰明或是比較不聰明的,家長們不用太過擔心。
有些人認為同時訓練孩子左手和右手(左右開弓),可以同時刺激孩子的左右大腦開發,因此,會積極的針對學齡階段的小孩刻意要求左右手要同時使用,這對孩子是很大的負擔及挑戰。尤其對學齡階段的孩子會是極度危險的嘗試,通常會建議等到小學高年級之後,慣用手對於所有的事情及活動都駕輕就熟後再來訓練,這樣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可能會比較小。
孩子3歲過後,家長可以仔細地持續觀察孩子的動作表現,例如:拿湯匙、拿彩色筆、拿玩具或是丟球…等,就可以很容易看出孩子的慣用手。對於孩子的慣用手的發展,就讓它順其自然吧!左右大腦各有其優勢能力,不必刻意的糾正慣用手,以免該有的優勢能力還未建立,又因左右手的混用而影響到學習,賠了夫人又折兵。
文章發表於媽咪寶貝雜誌專欄中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孩子們是從『遊戲』、從『玩』來接觸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而『玩具』是孩子們從『玩』和『真實世界』的中間媒介,因此合適的玩具對孩子發展很重要。玩具不一定要花錢去買,孩子們最好的玩具是家長的陪伴和關心,但是現今的父母親往往忙於工作或家事,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小孩,因此就會買玩具來陪伴小孩。而坊間有許許多多的玩具產品,往往不知如何購買,也怕孩子不喜歡玩,反浪費時間和金錢。因此,以下就以0-3歲的小孩提供一些選擇玩具的建議:
玩具的安全
建議選擇有「ST安全玩具」、「CE安全玩具」或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的「合格標識」標誌的玩具,盡量不要選擇太便宜及沒有安全標誌的小玩具。
家長可以全程陪伴寶寶一起玩玩具,除了注意寶寶的安全外,也可以增進親子關係。另外,關於玩具的清潔,除了一般用清水或是曝曬的方式清潔之外,也可以定期使用75%酒精消毒。
玩具的適用年齡
0--6個月
此階段的孩子動作及行動能力尚未發展成熟,所以適合的玩具是一些可以增進聽覺、視覺或是手部操弄的玩具,例如:聲光玩具、音樂鈴、音樂燈光、遊戲毯或是健力架之類的玩具。讓孩子的眼睛多動、耳朵多聽、手部多動以及腳多踢。
6--18個月
這階段的孩子開始會坐、會爬、會站以及會走了,所以適合一些可以促進坐姿、爬行、或站立的玩具。例如:彈力大球、滾筒、會移動的玩具、或是遊戲桌…等,可以加強身體軀幹的穩定度。仿間有些標榜可以訓練孩子行走能力的手推車,說明書上大多寫著適用12個月大以上的寶寶。但是不會建議給12個月大的寶寶使用,因為12個月大的寶寶雖然會走,但是還走不穩,很容易將整個身體重心放在推車上,而推車的輪子大多沒有煞車,很容易造成孩子跌倒,撞到地板或是撞到車子相當危險。因此會建議約1歲半的寶寶比較適合這類型的推車,因為1歲半的寶寶走路可以走的比較穩了,身體重心也比較穩定。
18--36個月 這階段的孩子動作能力較成熟了,漸漸地發展出較具技巧性或較精細的動
作及認知能力。所以適合一些需要技巧性或思考性的玩具,例如:腳行車、益智盒、形狀配對或是拼圖…等。另外,會建議這階段的孩子,可以多從事一些有前庭刺激的活動,來促進動作能力的發展,例如:盪鞦韆、溜滑梯或是搖搖椅…等。
36個月以上
玩具對於這階段的孩子比較沒有吸引力,對於玩具的玩法常常有自己的想法,比較不會照著玩具的玩法玩。所以常常將玩具拿來摔摔看,敲敲看或是拆開…等等。這階段的孩子可以就比較不屬於在玩玩具,而是有收藏玩具的感覺,例如:機器人、車子或是火車…等。
玩具的玩法
一次只拿一樣玩具給孩子玩
媽媽爸爸常常在和孩子玩的時候,會習慣性的搬出一大堆玩具給孩子玩或是要孩子自己去玩具堆中玩。然後就會看到小孩這個玩一下、那個玩一下,每個玩具都玩一下下而已。這樣的玩法容易會讓孩子無法專心的玩一個玩具,因此會建議一次只拿出一樣玩具給孩子玩。孩子如果喜歡玩,他會很認真、很專心的操弄或研究玩具的玩法;如果孩子對於玩具不感興趣的話,可先收起來改天再拿出來讓孩子玩。也可以要求將玩具收拾好後再換另一個玩具,或是媽媽爸爸就幫孩子換一個玩具。這樣的玩玩具方式,可以訓練孩子做事情有開始有結束以及一次只專注一件事情的好習慣。另外,這樣的方式也可以避免孩子很快玩膩玩具的現象。
家長該扮演的角色
在治療室常見到許多父母親在陪小孩子在玩玩具時,都是在教孩子玩玩具,而不是真的陪孩子玩玩具。也都很心急的教導小孩,這玩具要怎麼玩?或是這個形狀要放在哪裡?或是跟小孩說這裡錯了!那裡錯了﹗似乎期望孩子都會玩治療室的所有玩具,如果有一樣玩具不會玩或是不感興趣就緊張的認為孩子的發展是否有落後或是有哪方面的能力比較弱,想要買更多類似玩具回家加強。就好像學校考試考差了,回家要多練習或補習的態度。這樣陪伴孩子玩玩具的態度,並不是真正的陪孩子玩,反而是會讓孩子有壓力。陪孩子玩玩具該重視的是玩的過程而非玩的結果。
在玩玩具的過程中,父母親應該協助孩子可以愉快地玩玩具,讓孩子可自由、自在以及主動的玩玩具,這樣才有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家長該扮演協助者的角色,遇到孩子不會玩時或快放棄時,稍稍地協助他突破困難,反覆操作練習,鼓勵他思考及解決問題,讓孩子在玩玩具的過程獲得愉快感、成就感和自信心。這會比孩子會不會玩這樣的玩具重要。玩具或是遊戲要讓孩子輕鬆自在的玩,並不是拿來給孩子考試之用。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要買昂貴的玩具或是上知名的課程,而是父母親的陪伴和關心。
|
|
轉錄自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2416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貝,你(妳)為什麼不說話?-淺談語言發展遲緩
復健科 余斐如語言治療師
|
|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發展遲緩兒童發生率為6%-8%,這些孩子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接受療育來彌補他們因環境、生理或其他因素所形成的缺失,滿足他們獨特的需求,將能達到有效而健全的發展。而根據本院2009年早期療育門診的統計,高達74%的兒童在經過語言評估後,確診為語言發展遲緩。民間普遍存在「大雞晚啼」的傳統概念,已漸漸在早期療育的推廣下被修正,父母應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並尋求正確的管道把握治療的黃金期。
何謂語言發展遲緩?
在聽覺理解及口語表達方面與同齡者明顯偏差或遲緩的現象。在臨床上常見以下幾種表徵:
* 嬰兒在6個月時仍對聲音無反應
* 12個月仍未出現溝通意圖
* 2歲仍未說出任何語詞
* 幼兒至3歲以後仍不會說句子
* 4歲後兒童說話仍令人難以理解
語言發展遲緩常見的原因包括聽力損失、智能不足、自閉症或環境因素所造成的異常,如:隔代教養導致的刺激不足或是過度溺愛。
語言發展的里程碑:語言分為兩個部份-理解(聽得懂)及表達(會自己說出的話)
|
語言理解(聽得懂)
|
語言表達(會自己說出的話)
|
0-3個月
|
聽到聲音會轉頭
|
發出各種無意義的聲音
|
4-6個月
|
會玩簡單的躲貓貓
尋找聲源
|
偶而模仿大人的聲調
會因高興而尖叫
開始出現母音ㄚㄧㄨ
|
7-12個月
|
注意聽熟悉聲音
正確轉向聲源
會隨著大人的手或眼神注視某樣東西
對自己名字有反應
|
模仿大人說話
會揮手表示再見
以搖頭、點頭表示要或不要
説簡單疊字但不清楚
|
1-2歲
|
知道大部分物品的名稱
在要求下,會指出熟悉的東西
遵守單一步驟指令
認識五官、身體部位
|
會用10個單字(10-14個月)
會哼哼唱唱
重複大人的話語最後兩個字
|
2-3歲
|
有上、下、裡、外及旁邊的位置概念
理解熟悉的物品功能
會回答「誰在做什麼」問句
理解兩步驟指令
|
簡單的多少和大小的概念
所有權的概念(我的、媽媽的)
會說50個以上的語彙
會問問題(誰?哪裡?)
會接熟悉的語句或故事
|
3-4歲
|
理解長句子及複雜的句子
能解釋圖片內容及瞭解「為什麼」的問句
|
理解「為什麼」、「這是誰的」、了解昨天、今天的意義,能說出剛剛發生的事情
|
4-5歲
|
能認識一些顏色並說出顏色名稱
日常生活對話能力沒問題
|
發音大多正確,口齒清晰
使用合宜的句子應對或回答
|
如何幫助寶貝開口說話?
◎ 口功能:嬰幼兒時期口功能訓練的最佳時機就是吃東西的時候,而口腔訓練的目的則是奠定口語表達及說話清晰度的基礎。六到九個月的寶寶可用雙唇抿下食物,利用舌頭上下運動的方式攪拌食物,故此時是以湯匙餵食的最佳時機。到了十八個月時,孩子能夠坐在椅子上,也能自己使用湯匙進食,而且軟硬質的食物都應可以咀嚼。父母千萬不可只想著趕快完成吃飯這件事情或因顧及環境清潔為由,而以餵食的方式來結束一餐,這樣就是剝奪寶寶學習的機會。喝水也同樣重要,當寶寶可以用唇部抿杯子喝水、用吸管喝多多時,就該收起奶瓶奶嘴。約兩歲左右的兒童,進食技巧及口腔動作大致已發展完成。臨床上常見的是,祖父母照顧的寶寶,為了讓寶寶容易吞下食物,把所有食物都絞得碎碎爛爛的,這樣寶寶永遠沒有咀嚼的機會,以致最自然的練習時機都被剝奪了。所以進食不只是攝取營養而已,也是在為將來開口說話做暖身。
◎ 聽理解:寶寶最初期的聽理解訓練就是聽各種不同的環境聲音,如:電鈴聲、電話聲、玩具搖鈴及聲光玩具等。約四個月的寶寶會開始尋找聲音從哪裡發出來,七、八個月大的嬰兒開始正確辨識聲源如:電話響了眼睛會注視電話、電鈴響了會看向門的方向。臨床上常聽到父母抱怨孩子就是「坐不住,不好教」,但學習不一定是坐在椅子上、桌子前才能進行,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情都是最佳的學習情境。父母應善用與寶寶相處的時間,例如「洗澡」這件每天都要作的事情,在洗澡的過程中,父母親口頭描述要作的每個細節,把握跟寶寶說話的機會,告訴他沐浴乳、水水、泡泡等名詞,與洗澡相關的動詞有搓搓、洗洗、吹吹,形容詞有冷冷、熱熱、好舒服、香香等,甚至練習吹洗澡的泡泡水,也能同時做到口功能中的氣流訓練。
◎ 口語表達:哭是嬰兒最原始的表達方式,適當的哭可以幫助嬰兒練習聲帶閉合和呼吸動作的協調性。十至十二個月的幼兒,漸漸發展出使用手勢或動作溝通(如:指東西、點頭、搖頭) ,接著幼兒開始模仿大人的動作或說話。臨床上,父母常問治療師應該先教孩子說什麼或是孩子要先會說什麼?表達性語彙的選擇決定在孩子聽懂什麼、最常接觸的人事物以及最常出現的溝通事件,一旦孩子出現了有意義的語彙,父母的重責就是協助拓展孩子的語言能力,例如:孩子會說車車,父母可以說接著說「坐車車」,再來增加句子長度可以是「坐紅色的車車」或是「弟弟坐車車」。
語言遲緩並非都是孩子本身的問題,先與家人溝通討論,是不是過於保護孩子了?該不該先改變家人照顧與管教方式?這些都可能是孩子不會說話的相關因素。然而,營造一個語言刺激豐富的環境是不變的原則,也是每位父母親最需要努力的方向。
|
|
轉錄自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2415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是搗蛋鬼_偏差行為如何處理
精神科 王淳慧兒童心理師
|
|
「為什麼孩子總是講不聽,愈叫他,他愈故意!」、「 為什麼別人家的小孩這麼乖巧、有禮貌,我家小孩卻一直出狀況!」…,這是許多父母每天必須面對的困擾。除了希望自己的小孩功課好外,大部分的父母也會期盼自己的孩子乖巧聽話。在思考如何處理問題前,父母必須先知道問題發生的原因。「為什麼小孩會出現偏差行為?」,其可能的原因主要可分為下列幾點:
一、 可能受到生理因素影響: (一) 疾病因素:父母常以為小孩頑皮、搗蛋、愛作怪,卻忽略孩子有生理異常的可能性。例如,注意力缺陷或過動症的小孩有好動、衝動的傾向,卻經常被誤解為故意搗蛋;有過敏體質的小孩容易產生反應過度、注意力短暫等行為。
(二) 發展遲緩而能力受限制:智能不足的孩子在學習規則上有困難,而容易被誤認為「講?聽」。語言能力發展遲緩的小孩,無法說清楚自己的需要而感到挫折,因此容易發脾氣。
(三) 天生氣質因素:有些小孩天生較好動,有些較文靜;有些生性敏感,有些則遲鈍。氣質並無好壞之分,若能了解孩子的氣質,父母較能夠清楚知道應該以何種方式與小孩相處。
二、 可能受到環境與個體互動因素影響:
(一) 為了吸引大人關注:有時小孩出現偏差行為需要或渴望被大人關注,例如:小明打弟弟,媽媽就會注意他,那小明可能學會用「打人」來引起注意。
(二) 模仿學習而來:孩子經常看到父母或電視人物的講話方式很無禮、大聲的。長久下來耳濡目染,孩子表現出來的說話方式也會是直接頂撞他人、沒有禮貌的,且對此行為會覺得理所當然。
(三) 把問題行為作為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孩子哭鬧著要求要買玩具,許多父母會為了「平息小孩的情緒」、「避免在公共場所丟臉」,立即買玩具,以終止小孩的哭泣。小孩從此學會利用哭鬧、躺在地上吵的方式要玩具。
除了了解原因外,處理偏差行為也是考驗父母反應及耐心的一大重點。在處理孩子問題行為時,有下列幾點原則:
一、應先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可每天安排「親子特別時間」(約30分鐘),與孩子相處或玩耍。以輕鬆的心情進行,不問任何問題及給指示。目的在於增加親子互信關係,不要讓孩子覺得親子關係只有「管教」,應該要讓他感受到關愛、享受親子互動樂趣。
二、在管教孩子上,你需要他人鼓勵與支持。 父母可以多認識有相同問題的家長,或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可協助確認行為問題的原因)。藉由此種方式,父母不但可以向其他家長或專業人士尋求資源協助,也能交換妙招、秘訣及安撫痛苦的經驗,減輕面對問題時的孤單感及壓力。
三、父母必須先以身作則: 要求孩子守規矩前,先要求自己身體力行。因為當孩子知道你是個「說到,但做不到」的人時,你就無法要求孩子以認真的態度面對你或自己的問題行為。
四、在處理小孩問題行為前,父母需先處理自己的情緒: 父母必須學會察覺自己的情緒,衡量表達自己情緒是否能帶來建設性的結果。如果適合表達,可直接「對事不對人」的表達自己情緒;如果情境不適合,則最好選擇以間接的方式紓解情緒。待情緒和緩後,再思考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
五、父母需要為孩子的問題行為設定行為規範,制定規範應注意下列原則:
(一) 設定規範之前,必須先教導孩子了解哪些行為是「好行為」及「壞行為」。
(二) 應與小孩共同討論規範的內容,這樣有助於培養小孩的自律及責任感。
(三) 行為規則越具體簡單越好。如果規則太抽象,就很容易產生不同的解釋;反之,具體規則可避免親子雙方因認知不同而發生衝突。
(四) 在情緒平靜的時刻提出你對孩子的行為要求,可以減少親子關係對立。
(五) 父母管教孩子時,態度要「一致!堅定!」。孩子面對改變可能會出現忽略、抗拒等行為,若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態度是不一致或執行不徹底,孩子可能認為持續抗拒就可以不必遵守,而「不聽話」就變成一種習慣。
(六) 多去觀察孩子適當的行為,不吝嗇讚美/獎勵他們的努力。若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讚美、適當的鼓勵,會讓孩子更有自信,讓孩子覺得父母親真的了解他,願意表現出更多好的行為。
|
|
轉錄自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2414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注意力是評估「學習行為」的重要面向,深遠地影響孩子訊息處理的深度與學習成果的累積。每個父母都有與孩子的注意力相處經驗,其中很多父母長期與孩子的注意力抗戰,被搞得灰頭土臉,不知是行為治療好?或者有什麼技巧可以教?或是乾脆吃藥好了?實在是一個難解又難纏的習題。
目前坊間很多書籍教導父母如何處理孩子的注意力問題,但很少提及如何思考孩子的注意力行為(如:注意力的本質與影響因素),這種狀況就像是武俠小說中的俠客空有招式,缺乏心法,也難將一套武學發揮的淋漓盡致。為了能與孩子的注意力相處,需先瞭解注意力的本質,父母就會慢慢發展出與孩子的注意力問題和平共處的方法。
一、 注意力的本質:
一提到注意力,大家很快就聯想到目前的當紅炸子雞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不過不是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才有注意力問題,自閉症、腦傷或智能障礙的孩子也可能會注意力不佳。因此以下討論非僅著眼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此外,同樣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也不一定表現出相同的注意力問題,如:有的孩子不注意細節,有的孩子持續力較弱,有的孩子可能是瞬間接受的訊息量較少,可知注意力是個複雜現象。
在臨床上,心理師會參考研究結果與憑藉臨床經驗,將孩子的注意力表現分成幾個面向: (1)瞬間接受訊息多寡的注意力。
(2)注意細節的注意力。
(3)找尋目標項的注意力。
(4)持續在某一作業的注意力。
(5)避免被干擾的注意力。
(6)接收視覺、聽覺、觸覺………等訊息媒介的注意力。
(7)在認知學習、人際互動、生活自理……等不同領域的注意力。
因此,當孩子有注意力問題時,要清楚分析孩子在注意力上的弱勢和優勢項目,每個孩子不同,有些孩子是單方面注意力表現不佳,有些孩子可能是多方面注意力均表現不佳。父母可從平時的相處、觀察,或與心理師討論,來瞭解孩子在不同注意力面向上的表現。瞭解孩子的注意力問題後,再來強化孩子的注意力。
二、 如何與孩子的注意力相處? 在認識孩子的注意力表現型態後,針對影響的生理因素與環境因素,會有不同的態度和方式來面對與處理。
1. 生理因素:
(1)、若能在生理檢查上發現孩子有異常的生理證據,如:腦部、基因、內分泌、代謝…….等問題,則可以搜尋相關資料,多瞭解孩子可能出現的注意力問題、注意力表現組型與注意力的表現潛能。
(2)、另外,若未發現明顯的生理證據,父母也可從行為觀察和與心理師的討論,來瞭解孩子的注意力問題、注意力表現組型與注意力的表現潛能。
(3)、每個孩子用來學習、互動和體驗生活的注意力潛能不同,父母學習接納孩子的注意力潛能範圍,勝過於要求孩子表現超過於潛能範圍的注意力行為。
2. 環境因素:
(1)、與孩子建立正向的互動關係,這是最重要,也是最佳的增強物,有時大人會過於專注孩子原有的注意力缺陷,而與孩子間呈現緊張關係,反而降低孩子在學習時的注意力表現。
(2)、改善學習環境。如:旁邊沒有干擾物、安靜或一對一的環境。
(3)、調整學習媒介。如:利用圖卡或操作作業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不同專注的媒介之下,練習注意力,如:靜態紙筆作業、演講課程、遊戲等。
(4)、依據孩子的能力,教導適當的注意力技巧。如:看題目固定從左往右看,從上往下看;或是寫注意事項的小筆記;或是別人說話時要注意聽;從短暫專注五分鐘開始,慢慢拉長專注的時間。
(5)、增加自我監控的能力。如:做完題目可以再檢查一次,或常反問自己現在在做什麼、訓練孩子多注意細節。
(6)、家長嘗試調整態度。如:家長告訴自己不要慌亂、不要生氣、不要擔心,需要時間和耐心來增進孩子的注意力;家長須積極了解孩子的注意力問題,以及注意力問題對團體生活和課業學習的影響;家長閱讀坊間有關注意力不足兒童的書籍,能獲得教導時的新點子;家長學習接納孩子的注意力問題;有關他人對孩子注意力不佳行為的反應,不要過度注意與反應;詢問有相同經驗的父母。
三、 結語:
瞭解孩子的注意力表現是重要的,可讓父母慢慢找到與「它」相處的方法,也可瞭解、分析哪些方法有效。曾經遇到幾個父母都在瞭解後,很有創造力地發展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不過無論是要認識,或是要接納,或是要改變「它」,都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善意,才能在共創愛的橋樑下,一起面對這個常見,卻難解又難纏的習題。
|
|
轉錄自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2413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台灣生育率逐年下降,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2006年只有約20萬新生兒誕生,2009年更跌到只有191,310人,生育率也滑落至千分之8.29。隨著嬰兒出生數減少,以及現代家長教育程度提高,讓家長對於孩子的發展及教育投與更多的關心。每一位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環境、最多的關愛,希望孩子有最好的發展。同樣的,這也是政府以及我們亞東醫院對於兒童照護努力的目標。嬰幼兒期是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兒童有發展方面的問題,而且錯失關鍵期的療育,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為百分之六至八。大部分發展遲緩的原因未明,目前能找到病因的僅有25%左右,即使找不到病因,只要能早期接受療育,這些兒童仍可以發揮他們最好的潛能;相反地,若未能及早發現與評估且即時接受適當之治療、教育與訓練,其日後生活潛能的發展則可能受到阻礙,甚至因延宕而錯失補救的關鍵時機。
在臺灣,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工作已逾10年,本院能有機會參與並為這群遲緩兒童及家庭提供服務,深感責任重大,我們一直以提供服務對象需求導向的服務為努力方向,一方面致力強化團隊專業服務知能,期能提昇服務品質與成效,一方面深耕療育內涵及發展配套服務,期能逐步建構完善的醫療資源網絡,以滿足遲緩兒童及其家庭各項醫療復健需求。此外,台北縣幅員廣闊,部分發展遲緩兒童居住於偏遠地區,因交通不便,無法接受療育。因此,本院除了積極參與及配合台北縣政府推動早期療育相關業務外,並接受北縣社會局委託辦理偏遠地區的「早療到宅服務」,由具有醫療背景及瞭解兒童發展的專業人員組成服務團隊,為病況複雜或嚴重程度高,以及罕見疾病的病童進行發展評估及療育。
早療需要多科整合才能提供完整的效益,所以本院一開始就成立聯合評估門診,節省病童及家屬就醫與照護的時間與金錢。我們一直以善盡社會醫療責任,持續提升醫療品質為宗旨,以及成為民眾首選的醫學中心為願景,更是早療團隊同仁的理念與核心價值,秉持此信念及態度,在團隊合作之下,為發展遲緩兒童提供最好的服務。從剛開始一年評估70多位遲緩兒,到目前每年評估250多位;每月等候評估日數由4周縮短成2周;完成評估日數也由35-40天逐漸縮短為28天,這些努力成果大家有目共睹。
早期療育不只是醫院的工作,更需要家長的配合。如果能有家長們早一點的關心,就能及早發現問題,轉介給專業人員診療,讓這些發展遲緩兒童得到更好的療育和照護,幫助他們發揮潛能。
早療家族大會,九歌劇團兒童故事劇『擁抱』的表演,帶動現埸遲緩兒及父母親互擁,相當溫馨感動。
|
|
轉錄自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2409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何謂專注力
專注力,或稱注意力,是指「知覺或感官維持在特定事物上,不受其他刺激而轉移,以及思想流程不受外界干擾的能力」。在嬰幼兒時期,本來維持注意力時間就是短暫的,但如果他們總是玩東西的持續時間很短暫,對刺激的反應太過強烈,則需要觀察在腦部發展逐漸成熟的兒童期之後,是否仍然專注力不足,行為抑制有困難,甚至學習落後,只會不恰當的自顧自地玩耍,到了幼稚園或小學還是跟不上學習進度。
過動現象會有哪些表現? 過動症與注意力缺損的壞處,包括影響孩子的行為抑制力,讓他沒有辦法克制衝動去等候,想到要做什麼說什麼立刻要進行無法延後,並且會在各種場合出現不恰當的行為(就是「衝動」的這項核心症狀)。還有造成孩子容易分心、持續專注力有困難,到後來可能會刻意逃避需要持續專注力的任務(就是「注意力缺損」的核心症狀)。另外還有活動量大,動來動去自我控制力不佳、話太多,不斷發出怪聲音情形(就是「過動」的這項核心症狀)。過動兒的成因則是多重的,包括體質、環境因子、腦內的活動功能等等,都與他們的行為抑制困難與尋求新奇有關,而產生形形色色的過動症表現。
過動現象需要何時,及如何接受專業評量? 包括學校的評鑑觀察,專業的診斷評估,或是其他人的建議,往往是讓家長開始帶子女來尋求診斷的第一步。值得注意的是,過動或注意力缺損現象,一般是在兩種以上場合,都頻繁的出現,才會是符合過動症。假如孩子在班上乖得像貓一樣,下課也很配合同學,卻只有在家中,或只有在祖父母面前,才會為所欲為沒有節制,則較可能是教養規則的問題,不盡然是過動現象造成的。在我們門診的眾多經驗中,若是來自親友師長,有很多人提醒家長,「孩子好像太過動了」,則建議帶到醫院接受評估,由專業判斷是否有過動現象以外的其他狀況。
情緒障礙也會在一般的孩子出現嗎? 根據研究,如果兄弟姊妹當中有一人是過動兒,則另外一位手足,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機率也是過動症。但若是常受到家中的過動兒,整天干擾他們做功課、看電視或活動,動不動惹他們生氣,則沒有過動現象的手足,也是會對此有強烈情緒反應。
情緒障礙所見,除了孩子不能適切的延遲滿足,要的東西沒要到就亂發脾氣外,可能還見到隨便表達出憤怒、破壞東西、或是對成人對小朋友任意動手,情緒堅持度特別高,對於要玩要做的事情不被滿足就會當場大哭大鬧,讓家長難堪。這些情緒也常常藉著體力,還有身體官能傳達出來,如果提供適當的發洩管道,包括療育過程中的物理治療活動,透過肌肉活動發洩精力,遊戲治療與認知治療,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活動,協助表達與抒解情緒。
過動現象的藥物治療方式 過動症的藥物治療,一般包括改善專注力、控制衝動性與過動行為兩部分。常用藥物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利他能(商品名Ritalin)、專思達(商品名Concerta)、思銳(商品名Strattera)等,作用機制是促進大腦活化及篩選重要與不重要訊息的功能,抑制行為的衝動性。關於藥物的適用狀況、副作用影響,以及到底孩子藥物需要使用多久,則建議經過醫師評估,使用藥物後觀察行為改善情況,治療也要配合其他非藥物模式進行。
療育治療可以給予的幫助
孩子難以安定,會造成專心一致的困難。如果排除了智能障礙的學習因素外,其他影響學習的問題包括了注意力分散、好動、以及知覺能力不穩定,例如身體感、觸覺、聽覺,都可能因不協調導致影響孩子學習專注度及書寫等動作穩定度。療育過程包括認知治療、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等項目,可以藉由訓練提升孩子對身體的自我控制力,減輕相關的過動衝動症狀,讓家長能透過各種方式協助孩子順利成長!
許多家長或教師,禁止孩子們在家中或課堂吵鬧,仍然無法管理孩子,也常在做正事中間,被孩子的噪音或過動現象干擾,而視自己沒有能力管好小孩,則建議可以設定某些訊息,用以提醒孩子,例如玩具用的槌子,鐘聲、鈴鐺,同時去瞭解孩子處理事情的步驟,提醒孩子注意力轉移到下一件事之前,先將前一件事處理完畢。孩子可以在療育過程中,由其他較進步的孩子身上,學到提升自我控制力。家長也可以在觀察治療室中老師對孩子的指令與管理方法,學到有效控制孩子行為的方式。
|
|
轉錄自 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1363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為什麼我們家的寶寶是發展遲緩兒?
下一胎會不會同樣再是發展遲緩兒呢?,相信這是很多家長心中的問題。
發展遲緩只是一種臨床診斷,只要六歲前兒童,經專業人員評估,其認知、動作、語言及溝通、心理社會或生活自理技能落後同年齡兒童就可稱為發展遲緩。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為百分之六至八。大部分發展遲緩的原因是未知的,目前能找到病因的僅有25%左右,隨著醫學的進步,相信診斷率可再向上提升。
當胎兒在出生前後,其神經系統及肌肉骨骼系統受到直接或間接、急性或慢性的損傷,都會造成兒童發展遲緩。雖然大多數發展遲緩的成因是未知的,但在已知的原因中,染色體異常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例如唐氏症及X染色體脆折症候群等都是造成兒童智障常見的原因之一。兒童發展遲緩、智障的發生常與非隨機性染色體異常(包括染色體缺失、複製及重組等)有關。傳統的染色體分析,無法找出3Mb以下的改變。最近由於分子遺傳學的進步,特別是微矩陣雜交比對法(array 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rray CGH)技術的進步,使我們對兒童發展遲緩、智障的發生原因有進一步的了解。微矩陣雜交比對法相較傳統染色體分析,更易於找出兒童發展遲緩、智障的病因,特別是傳統染色體分析無法找出的細微染色體異常,運用此方法可提高兒童發展遲緩、智障病因之診出率,如此就能夠提供發展遲緩、智障兒童適當的治療,疾病的預後和遺傳諮詢。
雖然遺傳因素只佔發展遲緩的一小部份,但是當家族中的小朋友有同樣的情況發生,或是發展遲緩合併其他器官的異常,例如生長異常(頭圍、身高、體重高於第97百分位或低於第3百分位)或外表多重畸形等。這個時候建議家屬就應找小兒神經科或遺傳科醫師做相關諮詢及檢查,以便找出病因。
|
|
轉錄自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1361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