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孩子發展遲緩後,我該怎麼辦?作者  亞東醫院復健科廖皇閔職能治療師

大多數有發展遲緩的媽媽爸爸,常在拿到診斷報告書後,所接受到的建議就是積極接受療育。對於療育不清楚加上內心的緊張擔憂,常讓媽媽爸爸感到相當的無助。坊間有很多療育單位及療育項目,有醫院、診所、發展中心或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物理治療、音樂治療…等,不知道要讓小孩接受哪種療育課程。於是許多媽媽爸爸就到處去找治療,幫小孩排滿了各種療育課程。

 

許多接受療育的媽媽爸爸,把各式各樣的治療課程,當成是帶孩子去上補習班或體能課,而且怕健保的治療不夠,還去上昂貴的自費治療課程。媽媽爸爸就像是一隻無頭蒼蠅,誰介紹哪裡好,哪裡有效,就往哪邊去。而當真正問媽媽爸爸孩子有沒有進步時?大多都是回應:治療師說是有進步。再問媽媽爸爸自己覺得呢?大多數的媽媽爸爸都說不知道。反正就是有做就有效。甚至有媽媽爸爸認為,孩子的治療時間,其實是自己休息的時間,把小孩丟進治療室,媽媽爸爸可以在治療室外面休息、逛街或是做自己的事。

 

其實在接受孩子有發展遲緩後,最重要的不是排滿各種的療育課程,而是要正確的調適心態,改變家庭的生活方式,把治療的活動或方法融入家庭生活當中有發展遲緩的小孩是比一般小孩需要更適合的教養及帶領方式。行為、情緒或是動作的養成或改善,是不可能只有靠在治療室中就可以改變的,而是要類化到各種場合及環境中。和孩子密集有效的互動經驗,是可以改變大腦的生理結構的。接受療育絕對不像是去上補習班或是體能課,找名師,學好課業,考個好成績,媽媽爸爸就可以放心的。反而最讓治療師擔心的是,孩子在治療室或是治療師身邊表現的都非常好,但是一回到家或是在媽媽爸爸的面前,就又是另外一個樣子。這樣的媽媽爸爸又常沒有警覺的認為,小孩都是這樣的,只怕老師,覺得只要在治療室很乖就好了,就慢慢會進步。這樣的心態反而容易耽誤到小孩的進步。因此,要再次提醒的是,在治療室不是學課業,而是要將對孩子有幫助的治療活動或技巧,融入到生活當中。這就是面對小孩有發展遲緩時的首要步驟,要有正確的接受療育的心態。 

發展遲緩的孩子,接受療育治療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孩子可以愉快的在家庭及學校中過生活,最後要回歸的環境是家庭、學校或是工作場所。療育的時間通常是要持續很久的,甚至於可能需持續一輩子的,並非像感冒生病藥吃一吃就好了。治療師及治療室不可能像變魔術一樣,當您把孩子丟進治療室後,治療師就變出一個很乖、很聽話的孩子出來給您。這是不可能的。真正要陪孩子一輩子的是父母親而非治療師或其他專業人員。因此家長該做的是多看治療師怎麼帶孩子或是常和治療師討論如何將治療活動方式及帶領孩子的技巧融入生活中,這會比幫孩子排滿課程來的重要。最了解孩子的是父母親,治療師及其他專業人員可以給您的只是理論、原則及經驗。父母親應該親自去試試這些原則及經驗適不適合在家中孩子。

 

另外,有發展遲緩孩子的家庭生活要做適度的調整,每天一定要有可以專心陪小孩玩的時間,玩對於發展遲緩的小孩非常重要的,其實治療師就是將治療活動融入到玩的過程當中,讓小孩可以慢慢的進步。因此,較不建議幫孩子排滿了療育課程,常上玩課後回到家後小孩和媽媽爸爸都累攤。最理想陪孩子玩的時間和次數是每次約半小時,一天約六到十次。在玩的過程中,媽媽爸爸也可以觀察及發現到小孩的進步及能力,那種感覺會是相當有成就感的。因此,針對發展遲緩的小孩,媽媽爸爸每天一定要有固定陪小孩玩的時間。

 

照顧發展遲緩孩子的媽媽爸爸的確比一般的家長承擔了更大的壓力。但是忙碌的療育課程,常常會讓媽媽爸爸和小孩身心俱疲,且不容易看到孩子有明顯或大幅度的進步。如此一來往往造成更大的壓力,更容易放棄需持之以恆的療育。孩子的進步不像是考試,有明顯的成績分數。進步是一點一滴所累積的,這是須要媽媽爸爸放下身段、放鬆心情長期陪伴孩子才能觀察到的。因此,發展遲緩的孩子是需要有更多的親子相處時間。良好的親子關係時間越多,這群慢飛的天使才會進步的更快。這一點是許多有發展遲緩孩子媽媽爸爸所忽略的。

文章發表於媽媽寶貝雜誌專欄中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1.08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會 員 大 會 POSTER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的孩子是什麼診斷呢?                                          

                                             作者  亞東醫院復健科廖皇閔職能治療師

常在評估孩子過程中,會聽到 父母親抱怨說:孩子到每個地方所說的診斷或建議都不太一樣。有些說我的孩子只是過動注意力不足;有些說是智能障礙,甚至於說可能是自閉症。越聽越是複雜,我的孩子到底是什麼診斷呢?這個問題的確常常困擾著遲緩兒的父母親。

和發展遲緩有關的診斷,是很複雜,很不容易在短時間就下判斷的,也無法使用儀器去做檢查,通常是根據專業人員的對診斷的了解程度或經驗來提供家長相關建議的。雖然每種診斷都有標準的診斷原則,但是真正很單純符合診斷原則的個案並不多,再者即使有符合診斷標準的,多數的遲緩兒又常有合併其他診斷症狀,例如:智能障礙合併過動,有這類診斷的孩子,父母親的主述就是孩子學習能力不足。那孩子的學習能力不足是注意力不足影響學習的呢還是因為智能不足而影響學習?如果孩子做出來的智力測驗結果分數又剛好落在智能障礙的邊緣,那診斷更是複雜了。

遇到有這樣困擾的家長,我常會說, 孩子是什麼診斷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親要清楚的知道我的孩子生活遇到了哪些困難?針對這些困難,要想辦法協助孩子克服困難或是調整環境讓孩子可以去適應。這些才是父母親要花心力的地方。甚至於偶爾會遇到一些父母親為了確切的知道孩子是什麼診斷,花了許多的時間及金錢,到處看醫生、到處做評估。而耽誤了孩子的黃金療育時間,這真的是太可惜了。孩子是什麼診斷分類,就交給專家學者去煩心就好。父母親該重視的不是在這個部份。

針對發展遲緩的孩子,父母親應該重視的是孩子所有的生活適應能力,這些能力包括了所有食、衣、住、行、育、樂。孩子會不會自己吃飯?會不會表達?會不會穿脫衣服及鞋襪?學校上課鐘響了會不會進教室?上課時會不會離開座位走動?注意力是否足夠可以專心聽講?會不會和同學一起玩…等。有發展遲緩的孩子常在這些基本的適應能力上會出問題,而這些的生活基本技能常都是需要特殊的方法或是策略(特殊教育)去讓孩子學習及了解的。這才是發展遲緩孩子最重要該會的能力。家長要先重視的是這些能力,而不是我的孩子到底是什麼診斷?

另外, 遲緩兒的父母親常會有贖罪、補償的心態,會不自覺的幫孩子做許多事情;怕孩子肚子餓著了,就會幫忙餵食;怕他跌倒受傷,就坐推車或是抱緊緊的;怕孩子哭鬧,就任由孩子予取予求…這些都是遲緩兒成長路上最大的障礙。何時該保護?何時該放手?是需要父母親努力用心去思考的。可以多參加家長團體或是多和其他父母親聊聊的。

不管是什麼診斷的發展遲緩孩子,對生活會有影響的大多不是會危害生命或是健康的,最有影響的是基本的生活適應能力。不管是什麼診斷的發展遲緩孩子, 目前的可以處理的就是盡早做療育。而做療育的最終目標,不是讓孩子沒有診斷或是恢復正常(什麼是正常?),而是讓孩子可以在家中、在學校,甚至於未來在工作可以完全的獨立生活,不用父母親擔心牽掛。這些技能的訓練是需要家長及專業人員共同去努力的,不是長大自然就會的,也不是〝大隻雞晚啼〞。不要去下這個賭注,賭孩子長大就會好了。趕緊做療育才是最重要的。

陪伴遲緩兒成長是一場持久的馬拉松賽,是 要長期抗戰的。 父母親要調整心態,多看孩子的優點,給孩子肯定,父母親的情緒才不會失控或崩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情緒及溝通,而這些的發展都是急不來的,需要一點一低累積來的,唯有情緒穩定的父母親才能堅持下去的。

文章發表於媽媽寶貝雜誌專欄中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階段輕鬆完成寶寶如廁訓練! 王萱鎮: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如廁訓練主要為幫助孩子順利擺脫尿布,逐步擁有大、小便自理的能力。家長應瞭解的是,如廁訓練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唯有配合孩子發展,按步就班地引導,才能成功達成目標。本篇將依序介紹如廁訓練之適合時機、各階段重點、男女寶寶方式差異、外出如廁問題等,希望能一次解決家長所有疑惑!

如廁訓練該開始了嗎?
如廁訓練該何時開始,完全取決於孩子的發展。根據研究指出,18~30個月開始如廁訓練,成功機會較大,而之所以非限定在某一年齡,則是考量每個孩子發展速度和成熟年齡不太一樣。家長毋須刻意提早訓練,重要的是,確認孩子的發展是否已經準備好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王萱鎮表示,要開始訓練孩子如廁,應待孩子神經、肌肉、認知或語言發展具一定成熟度再開始,男生平均又比女生晚3~6月左右。簡易參考指標如下,而這些大都在孩子1.5歲左右或之後才會表現出來:
★動作方面:
孩子要能行走、跑,能夠自己蹲下一段時間再站起來,且動作穩定協調;能夠穩定小馬桶上且配合下腹用力等。
★認知方面:
可以聽懂簡單的指令;會意識到自己已經尿尿或大便在尿布上,約在1.5歲左右才能告訴家長這個狀況;如小朋友在尿尿時,會愣住幾秒鐘,停頓他的遊戲或動作,或在便便時,出現用力、臉部脹紅的情形,讓家長可以察覺出來,表示他有意識到自己在尿尿或排便。

CHECK!!寶寶生理、行為、認知3大指標~
孩子如廁訓練,向來是家長關注的焦點,而在國外,專家列有一套孩子適合訓練之生理、認知、行為指標,僅供家長參考:
★生理篇
1可以坐、跑、走得很穩。
2一天有2、3個小時尿布是乾的,表示膀胱括約肌較有力量控制了。
3家長可以知道孩子約略固定於何時解便。
★行為篇
1能夠安靜坐下來五分鐘,要不然可能沒辦法完成解尿或排便。
2可以自己把小褲子拉上或拉下,即使沒有辦法作得很完整也沒關係。
3孩子不喜歡尿布濕濕的感覺。如果孩子沒有太大反應,家長可以去增強此行為。
4孩子會告訴家長他做了什麼,例如便便等,表示他已認知到這樣的行為。
5表現出獨立的意願,想要自己完成事情。
6孩子平時如得到誇獎會很高興,代表他想要獲得成就感,及發展自尊心的概念。
7孩子對使用便器不排斥,反之,寧可晚1、2月再開始訓練,當中可先用口頭引導或圖片讓孩子瞭解。
8孩子願意有合作的行為。
★認知篇
1可以聽從簡單的指示。
2知道每個東西都有它歸屬的位置。
3會說尿尿、便便這些字眼。
4排尿、 排便前會先預告。不過這一點倒不必嚴格要求,如果事後告知也OK。


如廁訓練1、2、3 寶寶無負擔~
在談到訓練方法之前,家長應釐清何謂真正的如廁自理。過去長輩常每隔一段時間便將孩子帶到定點如廁,雖然有時孩子能順利尿尿、排便,但這純粹是時機巧合,不代表孩子具有如廁自理的能力。王萱鎮表示,如廁自理指的是孩子知道他要尿尿、排便,而且可以暫時憋住,然後到定點將下身衣物褪下,「解放」後做好清潔、整理衣物等步驟。當然,一開始,衣物穿脫、衛生清潔方面可能還需要家長的協助。
家長必須體認到如廁訓練非一蹴可幾,如果操之過急,反而容易加重孩子排斥的心理。為了成功達成目標,一般將如廁訓練分為以下三階段進行:
【第1階段】
★POINT:如廁認知+坐馬桶訓練
當孩子出現上述生理、認知、行為指標後,家長便可考慮進行如廁訓練。一開始,發現孩子解在尿布上時,可告訴孩子「你現在尿尿便便囉」,加強孩子對排泄和語言的連結。加上孩子這時白天能有2、3個小時尿布是乾的,家長白天可先將孩子的尿布拿掉,改穿小褲褲,配合定時如孩子喝水或用餐後1小時內帶孩子坐在馬桶上,時間約5~10分鐘即可,讓他嘗試在馬桶上如廁。
初期孩子可能不見得能順利如廁,或是重新穿回褲子後才解了出來,這時家長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在故意找麻煩,而要把它當作訓練的機會,提醒他「尿尿便便在褲子上會濕濕,感覺不舒服,下次可以到馬桶上尿尿便便」等。之後,可以每隔1~2小時便讓孩子到馬桶上坐一會,隨著孩子發展及練習次數多了,漸漸地成功的機會也會增加,這時候家長更應給予鼓勵,增加孩子的動力。
★注意事項:
1.6~12個月的小朋友膀胱容量較小,一天尿尿次數很多,隨著年齡增長,神經發展成熟且容量增加,孩子排尿間隔的時間便會拉長。家長如果太早訓練,相對失敗的機會就大。一般是建議待孩子白天尿布能有2、3個小時維持乾爽再開始訓練。
2.大小便控制能力的成熟度和大腦的額葉有關,而夜間睡眠時,額葉的功能又會下降,因此家長在第一階段,適合於白天進行如廁訓練,夜間可能還是要幫孩子穿上尿布喔!

【第2階段】
★POINT:如廁前預告+坐馬桶訓練
有了前期的訓練,之後孩子感覺到尿急或便便的時候,常會出現一些焦躁不安、摸下體的行為。家長發現時,可以告訴孩子「你現在想要尿尿便便了」,並帶他去馬桶上坐好。如此一來,之後孩子每預期到自己快要尿尿、便便時,便知道要請家長帶他去廁所囉!
該階段最大的困難,即孩子意識到想要尿尿、便便時,可能馬上就地解放了,讓父母措手不及。然而這些失敗都是如廁訓練的必經過程,還請家長保持耐心。由於孩子能進一步表達我要尿尿便便,且暫時憋住尿意、便意,之後就定位脫下褲子再順利如廁,這需要建立在神經學發展更成熟的基礎上,以運用下身的括約肌暫時憋住尿尿便便。據醫師臨床經驗來看,待孩子2歲後再脫掉尿布比較合適,少部份進展較快的孩子可以在18個月時進行。
★POINT:如廁清潔:
這時孩子解尿後雖然可以拿著衛生紙擦拭下部,但多半不能擦得很乾淨,而且也不知道該注意擦拭的方向,故須由家長協助。至於解便的話,礙於手部動作限制,只能靠家長幫忙囉!
★POINT:穿脫衣物
2~3歲孩子大都可自己將小褲褲拉下,只是動作可能比較慢,但剛開始為避免孩子憋不久而在過程中就地解放,家長可以提供協助,或將孩子的便盆放在他遊戲附近的角落,讓他想要如廁時,能夠趕快脫褲子到馬桶上做好,減少失敗的經驗。至於穿褲子的部份,可能要到孩子4歲後才能表現得比較好。
★預計時間:
從第一階段要進展到第二階段該花多久時間?王萱鎮表示,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太一樣,原則上只要能在3~ 6個月期間完成就可以,建議家長寬心以對。如果剛開始便失敗了,可以先退回原點,待1、2個月後再重新開始,等到孩子能夠做到階段性要求,家長再考慮進行下一階段即可。
★注意事項:
1孩子2、2.5歲後會慢慢出現反抗期,不見得能按照父母的期望配合各階段訓練,家長不須刻意勉強。畢竟孩子能意識到想要如廁,暫時忍耐並至定點完成,才是如廁訓練的目的。如果孩子只是遵照父母吩咐,定時乖乖地坐在馬桶上,但自己卻沒有意識到想要尿尿、便便,及知道要去上廁所,這也不叫成功的訓練。
2如果孩子表現不錯,午睡時可以嘗試不用包尿布,或者待他午睡起來時,盡快帶他去上廁所,不過4、5小時的睡眠仍須使用尿布。等到白天如廁都能控制得很好,才能進一步要求夜間控制的部份。

【第3階段】
★POINT:自己更衣如廁、夜間不包尿片
孩子能夠忍住尿意、便意,脫掉小褲褲再如廁,已經算符合如廁訓練的要求。之後孩子如能維持半年以上,沒有什麼錯失,家長可以接著觀察孩子夜間穿著時的尿片,如果經過六小時睡眠,尿布仍為乾爽的狀態,那麼就能讓孩子試著睡覺時不穿尿布。
★POINT:自我衛生訓練
差不多至4、5歲的時候,孩子解尿後,自己用衛生紙擦拭下部的動作已能做得很好,而解便後的清潔,前期因孩子手不夠長,及肌肉力量限制,可能比較不理想,這方面訓練也是要到4、5歲才能達成,家長可讓孩子自己清潔,不過還是要再檢查確認為宜。
整個如廁訓練(含夜間不尿床、便便後的自我衛生)若能於2~6歲訓練完成,就算大功告成。這時恰好是孩子要上小學之前,孩子擁有好的自我清潔能力,可避免衍生衛生方面的問題及適應新生活。

寶寶夜間尿床,家長傷腦筋~
夜間尿床和額葉控制大小便的成熟度有關,而當人處於熟睡狀態,額葉的控制力會變差,所以容易不自覺地解尿。孩子能夠夜間睡眠時不尿床,是如廁訓練後期的重要內容。如果孩子白天已經能控制得很好,家長可以持續1、2週以上到1、2個月觀察孩子早上醒來的尿布,如果有80%的時間尿布是乾的,孩子就可以不用再包著尿布睡覺,不過前期可能還須要一些生活事項的配合。
一般來說,在孩子6歲左右能達成夜間不尿床,或僅有1、2失誤便在可接受的範圍。為了訓練成功,有幾點還請家長留意:
1晚餐過後,盡量不要讓孩子攝取太多水分,孩子若戒不掉睡前喝一瓶奶的習慣,可以用餐後3小時帶他去上一次廁所。通常孩子如果睡前2小時不要喝太多水,且睡前上過廁所,到隔天早上膀胱的積尿都不會太多。
2如果進展不佳,家長可能要半夜叫孩子起來上廁所。6歲以上還會尿床者,應懷疑疾病的可能,須尋求專業小兒科醫師的協助。
3家長若不願意幫孩子重新包回尿布,可以使用防濕尿墊,不過孩子睡覺時會滾來滾去,效果可能不大。


男女寶寶如廁訓練差異~
男女寶寶在如廁訓練上,除了解尿的方式不同外,沒有太大差別。由於男寶寶要自己握著陰莖且站著解尿,須要運用較多大腿肌肉的力量,難度較高,而且容易因緊張而尿不出來,所以家長可先讓孩子從練習坐在馬桶上尿尿開始。待孩子能夠自己控制解尿的時候,再讓爸爸或哥哥帶著孩子上廁所,模仿及學習站著尿的方式,之後孩子就能慢慢進入狀況了。
初期孩子較難扶好陰莖,加上不太會測量距離遠近,會常常出現尿不準的狀況,故仍須家長協助。通常孩子至3、4後,雖然偶爾還是會對得不好,但大致上沒有什麼問題了。此外,訓練孩子站著尿時,使用小便盆或馬桶都可以,但因部份家庭馬桶較高,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小凳子,當然過程中父母的陪伴都是不可少的。
影響因素大調查!!


如廁訓練的過程中,常遭遇的挫折包括:
□孩子一開始就排斥使用小馬桶、便盆。
□孩子願意坐在馬桶上,但坐在馬桶上卻不能順利如廁。
□原本這禮拜都能照著父母的期望走,下禮拜又開始抗拒了。

如果出現這樣的情形,大部分原因可能是孩子還沒準備好,這時建議待1、2月後再開始。千萬不要採取高壓強迫,以免造成孩子反彈,何況孩子若已開始出現反抗期,家長的態度只會加重他反抗的行為,變得更為排斥如廁訓練。在沒有訓練的期間,家長可以選擇相關的如廁教材,讓孩子透過圖書、卡通獲得認同感,或請他觀察兄姐的情況,藉以引發他的學習動機。
另一方面,有些情況如家裡遭遇變故,或有新成員誕生時,原本的大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退化的行為,這時家長不用太過擔心,應給予孩子適應的時間,如果是後者,通常只要給予適度的關愛,不要讓孩子覺得新生的弟妹搶走爸媽對他的愛,都能慢慢地接受訓練。
此外,有人提到夏天比較容易訓練,這是因為冬天的時候比較頻尿,所以失誤的機會較高,加上冬天衣物比較厚重,孩子可能還沒脫好褲子就以經尿濕了,增加衣物清理的負擔,反之夏天只須穿著小褲褲訓練,相對比較方便。不過如果相關條件能夠克服的話,季節上倒沒有嚴格限制。
帶孩子外出,如廁問題多多!!


許多家長反應道,帶孩子外出時,到達定點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廁所,還有外面的如廁環境可能不盡理想等。王萱鎮表示,孩子能夠憋住的時間較短,而且部份能力未臻完善,面對外出常見狀況,解決辦法包括:
★SOS~蹲式馬桶難度高?!
A:外面的蹲式馬桶規格較大,而較小孩子可能腿不夠長,還有要把褲子褪到大腿以下且蹲著一段時間,需要大量運用下半身的利力氣,故建議家長抱著他解尿、排便。
★SOS~坐式馬桶髒兮兮?!
A:家長可以比照上述的作法,抱著孩子上廁所。如果小男生要站著尿尿,家長應將他扶好,並且協助他扶著陰莖。
★SOS~較長車程怎麼辦?!
A:如果是比較小的孩子,不妨直接包著尿布出門,至於較大的孩子,旅途中每到一個定點如加油站等,便可帶孩子去上廁所。如果擔心的話,可能還是要準備一些尿片喔!


【專家小檔案】

* 王萱鎮
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大醫院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
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研究員
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文章引用自育兒生活第 200806 期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小小孩說話8技巧

 採訪撰文/陳姵樺 企畫編輯/江睿毓
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

寶寶從出生開始就具備了語言與溝通的基礎,與寶寶相處時間最長的媽咪,面對還不會說話、牙牙學語、伶牙俐齒等各階段的小小孩,要怎麼跟寶貝說話與互動,更能引起他開口溝通的慾望?或者有什麼該注意的細節,以免造成寶貝語言上的不良影響?8個小技巧與媽咪們分享。

媽媽多說話是第一個技巧

說話是「聆聽」與「發言」輪流交互產生的,而語言的發展,互動很重要,所以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鼓勵媽媽們,從寶寶出生開始就要多和寶寶說話,這是所有技巧的第一步。

 

 技巧1、多說多唱,刺激寶寶溝通慾望

寶寶的聽覺一出生就很好,所以媽咪這時就可以多跟寶寶唱歌與說話,雖然寶寶還不會講話,但他可以分辨不同的人說話的聲音,媽咪跟寶寶說話與唱歌的次數愈多,寶寶聽覺的發展會更快,而且藉由聽覺的發展,寶寶會逐漸明瞭所謂的說話是怎麼進行的,之後會嘗試想要發出聲音跟你溝通。接下來就分不同的階段來談跟小小孩說話的技巧

02個月:專注跟寶寶講話

曾經有一個關於媽咪與寶寶的互動實驗,當媽咪跟寶寶說話時,如果媽咪很專心的看著寶寶說,寶寶也會回看媽咪或是對著媽咪微笑,用微笑來誘使媽咪繼續跟他說話;但若媽咪說話時不看寶寶,分心想做其他事情,此時寶寶會產生沮喪感,就不會想跟媽咪再繼續互動。所以在02個月階段專注與孩子說話是很重要的,要讓寶寶感受媽咪有專心跟他說話,雙方視覺的接觸是必要的,媽咪可以托住寶寶的頭,讓寶寶的眼睛對著媽媽的眼睛(因嬰兒視覺尚未成熟,距離約2030公分較佳)再開始說話,此外,微笑、擁抱、運用動作比較大的肢體語言和較高音較戲劇性的語調,都可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技巧2、敘述生活上的事給寶寶聽

涂妙如副教授說,其實哭是寶寶第一個語言,媽咪要馬上回應孩子的哭泣就是最佳的溝通,一開始就建立良好的互動,未來的語言溝通就會漸入佳境。面對還不會說話的寶寶媽咪該說些什麼話?答案是敘述生活上的事,例如:「你今天喝奶喝得很棒會很快長大喔!」「媽媽現在正在幫你換尿布。」「我唱條歌給你聽」等等;也可加入此階段寶寶喜愛的有押韻與節奏感的兒歌和動作,涂妙如副教授舉自己與孩子互動的兒歌:打電話(捉起寶寶的小腳),喂!喂!喂!(搔搔寶寶的肚子),請到我家吃草莓(親一下寶寶),寶寶小時候很享受這條兒歌與動作,等孩子念小學了,有時還會要求媽媽要再玩打電話遊戲呢。

26個月:清楚的抑揚頓挫語調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會想模仿媽咪說話了,有時媽媽講了一段話後會發現寶寶吐吐舌頭,這就是想說話的表示,當然此時寶寶大都只能發出無意義的音,不過已經進入初期模仿階段,媽咪最好放慢說話的速度,說話時要有清楚的抑揚頓挫,讓寶寶可以聽到正確的發音,如果媽咪說話太快或是發音含混不清,寶寶一方面無法跟上媽咪的說話速度,一方面聽到含混的音,對未來說話會有不良影響。

 

技巧3、指物/圖命名,累積寶寶字彙量

 

此階段也進入多吸收新字彙為未來說話做準備的時候,涂妙如副教授建議這時可開始指物命名,也就是媽媽帶寶寶出去散步時,指著看到的花說:這是花,看到植物、昆蟲、建築等等都可以將其正確的名稱說一次給寶寶聽,在家裡洗澡時說:現在在洗澡,喝奶、尿尿等動作也可敘述給孩子聽。對於一些形容詞則可用動作與表情加強孩子的印象,像是很燙、很冰(冰的東西可給寶寶觸摸一下),也可加入以圖片圖案為主的布書、洗澡書來跟寶寶玩指圖命名遊戲,有不同觸感或是按壓會發出聲音的書也是很好的工具可善佳利用。

7個月~1歲:用成人的語彙和寶寶說話

經常會在公眾場合發現有些家長喜歡用疊字、寶寶的語彙和孩子說話,涂妙如副教授指出,像是車車、門門這種寶寶語彙建議家長在此階段就不要再說了,因為孩子不但模仿力強,且此時對語詞的理解力也快速,需要聽到正確的語詞。

技巧4、從事互動遊戲&親子共讀

可以和寶寶玩互動遊戲也可進行親子共讀,因為7個月大以後就可以坐在大人身上進行膝上閱讀活動語言的發展,互動是很重要的,家長藉由親自說故事給寶寶聽,一方面可增進親子間的情感交流,一方面讓寶寶自真實情境中去找線索,讓他可將抽象的語言與具體的事物做連結。

 1~1歲半:不厭其煩地面對寶寶的重覆需求

不厭其煩是面對這個階段的寶寶需要具備的技巧,因為此階段寶寶會喜歡重複性的東西,像是要媽媽念同一本故事書給他聽,因為重複的故事情節會讓寶寶可預期,可預期就會期待某個字句的出現,寶寶甚至會模仿最後一個句子說出來,這個過程讓寶寶得到滿足與安全感,也借由媽媽念故事的過程模仿真正說話的聲音。涂妙如副教授表示,以她知道的例子,就有孩子要媽咪念同一本書多達十幾次還不想換書,碰到這種情況,還是要請媽咪們繼續耐心的念下去。

技巧5、以簡單完整的句子回應寶寶

此外,寶寶也開始嘗試想用語言表達他的需求,但此時的句子多半不完整,媽咪可以視情況示範正確的句子,例如寶寶說:媽媽,水,媽媽可回應寶寶說:媽媽我要喝水,讓孩子理解正確完整的句子,但盡量簡短寶寶比較容易模仿。也建議媽咪在對寶寶說話時加入「形容詞名詞」的用法,例如冰的牛奶、乾淨的手、髒的手等等。

2歲:不要馬上糾正孩子語法上的錯誤

2歲左右是孩子語言的爆發期,之前儲存的能量會在這個時候傾瀉而出,這時要讓孩子多說,但切記不可嘲笑孩子的發音也不要立即糾正孩子說錯的語法,因為嘲笑與糾正會讓孩子退卻,不敢使用自己的語詞,進而造成不喜歡說話的狀況。

技巧6、鼓勵孩子以完整的句子表達需求

媽咪要用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喜愛說話的2歲,如果孩子的語法不對,媽咪可以示範說一次正確的語法,或是問孩子,「你是說+這句話的正確說法,或是對孩子說「你下次可以這樣講,然後說出正確說法」,也請孩子重述一遍正確的說法。

媽咪一定要鼓勵孩子以完整的句子說出自己的需求,像是孩子想上廁所就要孩子說出:我要上廁所的句子。但若孩子咬字不清楚的說出需求時,家長最好不要立即回應,因為這樣會養成孩子日後說話不清楚的問題,等孩子咬字清晰的說出需求家長再回應,可讓孩子理解說話必須要說清楚才行。

技巧7、多念繪本、多說故事給孩子聽

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喜歡聽情節複雜的故事,媽咪可以多念繪本給孩子聽,豐富他的辭彙,故事中的語詞若念起來很順口可以照著念,讓孩子享受文字的韻味,若是故事念起來很拗口,媽咪也不必勉強念,可用自己的話將故事說一遍。除了喜歡聽故事2歲的孩子也喜歡聽大人對話,所以家長們要注意不可經常出現負面或是不好聽的字眼,孩子可像海綿般吸收得非常快。不過人難免有情緒,如果不小心讓孩子模仿了負面的語詞,當孩子日後說出這些語詞時,家長們可不要再次重複這些語詞,建議嚴肅的看著孩子的眼睛說:你剛剛說的話不好聽,我不喜歡聽到,孩子會理解的。

2歲以後:說話時蹲低身子與孩子視線平行

最前面已經說過跟孩子說話時要專注,到了這個階段,視線的接觸依然是重要的,請大人跟小小孩說話時都要蹲低身子,與孩子視線平行的說話,這樣可讓你們的對話進入美妙的境界。

技巧8、製造與同儕相處互動的機會

除了和爸爸媽媽說話之外,2歲以後的孩子也很需要與同儕對話,可增強其說話的動力也可練習團體互動,對孩子是有好處的。當然若家中只有獨子,媽咪也可營造讓孩子多說一些話的機會,例如可以請孩子說故事給媽咪聽,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或找出孩子熟悉的故事,媽媽說前半段請孩子接後半段。

文章引自 育兒生活 12月號 NO.247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縣([新北市)100學年度公立幼稚園暨托兒所 優先入園訊息

  

100年優先入園資訊~.jpg

 

作業流程

新增Microsoft PowerPoint 簡報.jpg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10.30 亞東醫院早療家長聯誼座談會-從遊戲訓練專注力! POSTER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邊緣型的發展遲緩孩童亦能申請補助囉!給家長們參考~

臺北縣政府辦理疑似(邊緣型)發展遲緩兒童療育補助試辦計畫

  壹、依據:臺北縣政府(以下簡稱本府)為延伸早期療育觸角,促進疑似或邊緣型發展遲
緩兒童及早接受適當療育,降低家庭經濟負擔,特依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4
條、第19 條第1 項第1 款、第7 款、第23 條及第6 屆第2 次臺北縣發展遲
緩兒童早期療育推動委員會會議紀錄訂定本計畫。

貳、執行機關:臺北縣政府社會局

參、計畫內容:
一、補助對象:
設籍本縣且實際居住於本縣療育資源不足地區,並符合下列資格者:
(一)已通報本府兒童健康發展中心。
(二)未達就學年齡或已達就學年齡經鑑定安置輔導委員會同意暫緩入學。
(三)持有衛生署指定之合格身心障礙鑑定醫院所或本府核備之專業團隊開具之
綜合報告書(有效期間依報告書有效期限認定之)或診斷證明書(有效期間
以1 年認定之),評估結果為疑似(邊緣型)發展遲緩,或本府認定有療育
需求之兒童。
前項所稱本縣療育資源不足地區,係指無設置提供早期療育服務醫療院所及社會
福利機構之鄉鎮市,為三芝鄉、石碇鄉、平溪鄉、烏來鄉、雙溪鄉、石門鄉、貢
寮鄉、坪林鄉、萬里鄉、八里鄉、林口鄉、金山鄉、瑞芳鎮、深坑鄉、鶯歌鎮等。
二、補助項目如下:
(一)療育訓練費:於下列療育單位所實施健保不給付之專業療育項目或須全額自費
項目,補助其療育訓練費。
1.合法立案之公、私立之早期療育機構(含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兼辦早期療育業
務者)。
2.行政院衛生署或經本府認可辦理療育之單位。
3.本府認可之醫療單位(包括小兒神經科、小兒遺傳科、兒童心智科、兒童精
神科、兒童復健科)。
4.本府認可之外展療育服務單位及所認可之定點接受服務。
(二)交通補助費:於前項所規定之療育機構、本府認可辦理療育之單位、醫療單位
或本府核備之外展療育服務定點之實施專業療育項目,補助對象每次前往赴
診補助交通費金額為新臺幣200 元整(同1 天於同1 家醫院或定點進行2 次
療育項目,交通費以1 次赴診計)。
三、補助原則:
(一)補助項目:認知治療、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感覺統合治療、心
理治療、聽能訓練、視知覺治療、行為矯正、音樂治療、時制早療訓練(須
註明上課日期及療育項目)、機構日間療育所須之療育訓練費。
(二)補助額度:
1.低收入戶每人每月最高補助金額為新臺幣5,000 元整。
2.一般戶每人每月最高補助金額為新臺幣3,000 元整。
3.經本府安置於寄養家庭或安置教養機構之兒童,其補助標準比照低收入戶。
4.本補助與低收入戶及弱勢兒童及少年醫療補助之全民健康保險未涵蓋之發
展遲緩兒童療育訓練補助不得重複領取。

肆、申請方式:
一、申請人:由兒童之父母、監護人、實際照顧者等相關機構或其他依兒童最佳利益
考量,經本府社會局認可之主要照顧者,向本府提出申請。
二、應備文件:(以下應備文件每次申請皆須檢附)
(一)申請書(含領據)正本。(如附件1)
(二)兒童之戶口名簿或戶籍謄本影本(若申請人與兒童戶籍不同,請附申請人之身
分證正反面影本)。
(三)綜合報告書影本(有效期間依報告書有效期限認定之)或診斷證明書影本(限
最近1 年內有效,由小兒神經科、小兒遺傳科、兒童心智科、兒童精神科、兒
童復健科醫生所開立之證明書)。
(四)暫緩入學通知書影本(達就學年齡經評鑑持有暫緩入學通知書者,無則免附)。
(五)申請療育費用補助者檢附醫療單位、療育機構、經本府認可辦理療育之單位或
機構(健保不給付或全額自費者)所開立之繳費收據正本(須註明療育項目及
金額)。
(六)申請交通費用補助者檢附醫療單位、療育機構、經本府核備立案之機構團體所
開立之治療證明單(無治療證明單者需檢附每次治療之收據),如為影本,需加蓋
療育單位戳章或治療師職名章。
(七)至療育機構療育或接受外展療育服務者,請加附治療師、特教老師之資格證明
(如執照或結訓證明)影本。
(八)倘補助對象接受外展療育服務者,需另檢附外展療育認可證明。
(九)申請人之郵局存簿封面影本。
(十)低收入戶證明影本(無則免附)。
(十一)寄養家庭或安置教養機構請附本府委託安置之相關證明文件。
(十二)兒童之法定代理人如為外籍且無國民身分證應附居留證影本。
(十三)委託他人代辦或領取補助者,另須檢附委託書(如附件2)。
三、申請期限:以月為單位,於治療日次月起3 個月內提出申請,例如:1 月份之治
療應於4 月底前提出申請;2 月份之治療應於5 月底前提出申請,以此類推(以
郵戳為憑);逾期不予受理。(已申請過補助之月份,不論次數是否已達上限,均
不再受理第二次申請)。
四、受理申請單位:臺北縣政府社會局
郵寄地址:22001 臺北縣板橋市中山路1 段161 號25 樓。
五、撥款方式:申請療育補助經審核無誤後,依本府社會局依會計程序,逕撥申請人
郵局帳戶。*備註:不符合申請資格者,由本府逕予函覆退件。
六、資格異動:疑似(邊緣型)發展遲緩兒童若發生申請原因消失、或領有其它相關
不得與本補助重複領取之費用時,應主動通知本府停止補助。若未通知或經查有
溢領事實者,本府得停止補助並追回溢領款項。

伍、預期效益:
一、本計畫預期透過補助促進疑似(邊緣型)發展遲緩兒童及早接受適當之療育服務,
達到早期療育之效,幫助家庭減輕療育費用負擔。
二、本計畫施行後,將評估實施效益以研議擴及全縣之可行性。
陸、經費來源:由本府編列預算及內政部兒童局補助款支應(依各年度通過之預算為準)。
柒、本計畫奉准後實施。

主辦單位:社會局早期療育中心
承辦人員:李珮琦
聯絡電話:02-29603456轉3665
傳真:02-29650147

訊息來源 http://www.sw.tpc.gov.tw/web/AB?command=showDetail&postId=208809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憨兒年度大戲登場囉﹗如果有興趣可以前去欣賞~
時間﹕99年11月3日星期三7:30P.M.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
票價﹕200元(購票專線﹕07-7266096#26)

傳說,只要全心的呵護希望,美夢就可以成真…。
喜憨兒劇團今年的演出,現場有憨兒扮演呼應維娜斯女神的朗誦,並加入憨兒樂團的演奏,讓歡樂的音符參與說故事,這是一場盛大熱鬧的嘉年華,有麵包塔房延伸至大水漫身的魔幻驚奇,讓我們跟隨著高山蜿蜒的創意想像一同冒險…

 untitled.bmp

訊息轉自http://www.c-are-us.org.tw/style/front001/bexfront.php?sid=bmddyna&item=detail&class=8&id=338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互動少 小心孩子發展遲緩               

 

許多父母因為平時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發展的狀況,常以隔代教養的方式讓祖父母、保母,外傭等代為養育,而與孩子互動機會大幅減少,可能使孩子因為過於保護,或有狀況時無法及時發現,錯失治療黃金期,進而導致發展遲緩。社福團體「心路基金會」公佈,根據台灣內政部2009年統計, 台灣學齡前人口有144萬多人,依國際研究推估,台灣應該有87千名06歲的發展遲緩幼兒,但目前接受早療通報只有16千多人,其中,只有38%03歲黃金治療期被發現及通報。 

 

心路基金會主任林麗英表示,孩子發展遲緩有部份為先天,不過也有許多個案是因為後天刺激不足所造成,並強調,發展遲緩風險並不是只有低社經地位或高風險家庭才存在。若是父母平時忽略給孩子適當的發展教養,包括早產與過度保護等,也有可能成為發展遲緩的一份子。心路基金會執行長宗景宜指出,家長是孩子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把關者,也是促進孩子發展最重要的老師,為讓家長及早發現自己的孩子有沒有發展遲緩,特別推出「幼兒發展療育網站」,讓家長定期為孩子篩檢,如果發現孩子的發展有任何問題,網站上也會提出建議。 

 

林麗英說,其實很多對於發展遲緩的治療都偏向於醫療,但其實最重要的是「療育的概念」,應該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教育,比如幫孩子刷牙時,可以跟他講講話,一些動作技巧上的問題一步一步的讓孩子去感受,在互動過程中刺激孩子的發展,雖然看似芝麻綠豆的小事,卻有很重要的療育概念在裏面。心路基金會呼籲,家長如果不知道自己孩子是否適齡發展,可上基金會在網站提供的24小時線上療育服務,家長可透過育兒討論區提出問題,將有專業療育的顧問團隊回答。 

 

此外,家長可隨時或定期針對不同年齡的幼兒進行篩檢,了解幼兒在語言、動作、及生活自理方面的發展狀況,讓父母及早發現以及時把握發展治療幼兒遲緩黃金期。

 

文章引用自   http://www.wesley.com.tw/NewsInfo.asp?id=123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