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俞媽媽分享的文章

融合教育二三事: 天使心希望

 

         學前融合教育的觀感與支持度,關於融合課程,給予正面支持的態度,特殊生和一般的兒童互動可以提供更多刺激也可以讓一般兒童學會如何與特殊兒相處甚致使之有愛心主動關照弱小的人。

 

         藉由融合,讓特殊班的小朋友可以接觸到各種不同能力的小朋友,增加自然發展技能的機會,並經由同儕的社會引導,增強社會性產生是當的模仿反應,增進各種不同良好行為,激發個人潛能等等……我想對於將孩子安置在特殊班的家長而言……,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孩子的能力可以和一般正常小孩一樣,所以融合教育是讓特殊兒可以自然的回歸到境的助力。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庭礽媽分享的文章 

 

罕病兒爸爸曾國榮:在缺憾中找到幸福   

         

文/李宜蓁

 

曾晴像個船錨,定住我們的幸福基準線,此後變得很容易滿足、很容易被身旁的事物鼓勵、也很容易肯定身邊的人。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次要的,什麼根本就不值得浪費時間去抱怨,一切變得清楚。

 

當你剛出生的孩子得了不治之症,你會怎麼做?

 

這聽起來像是個心理測驗的情境,真真實實的發生在許多罕見病兒的家庭中。今年父親節,罕見病兒基金會特別舉辦「不落跑老爸」記者會,因為面對家庭中如此困難的處境,「爸爸」常是那最先敗下陣來,落荒而逃的第一人。

 

六十三年次、家有罕見病兒的年輕父親曾國榮,卻把這上帝給他的「災難」,化成了「祝福」。他的二女兒曾晴出生就患有「肌小管病變」,曾國榮非但沒落跑,還以積極樂觀、創意幽默的方式與全家人打了三年辛苦卻精彩的仗。他們在網路上記載了曾晴帶給全家人的歡樂與記憶,感動了海內外百萬網友,還號召了兩千人參與「抱抱運動」,完成「與真愛相擁」的動人拼貼,他們讓曾晴的故事安慰了更多人心,讓社會充滿「愛的流動」。

 

三歲的曾晴在今年初離開人間。曾爸爸以真摯而堅定的父愛寫下《曾晴教我的八堂課》。讓更多人重新體悟幸福,也讓人看到一個父親可以給家庭的愛與承諾。以下是曾國榮自述陪伴曾睛的這段生命歷程。

 

曾晴出生時沒有哭聲,呼吸困難,連喝奶的力氣也沒有,軟癱在保溫箱裡。兩個月後她被診斷出患有全台僅四例的罕見疾病「肌小管病變」。從此,生命轉了個大彎。

曾晴的來到是紮實的震撼教育,激發我爸爸的本能,當時來不及去責怪誰,只知道要保護這個家,要fight。

 

面對困難時,應該問的是「我還可以做什麼?」而非「為什麼是我?」所以我把擔心和難過的力氣,一方面拿去安慰自責的媽媽,一方面積極去瞭解這個病。我們決定好好照顧她,樂觀認為她的病情大有可為。

 

將曾晴接回家後,和其他罕病家庭一樣,手忙腳亂的我們體力快速消耗,生活步調也整個亂掉。雖然我們都堅信,曾晴是上帝最特別的禮物,但不顧一切的燃燒自己絕非長久之計。因此禱告後,我告訴乃崙我們要有一個能夠提醒我們將生命次序排好的時間表。

 

我們把最重要的位置留給上帝;第二位是乃崙,我們夫妻固定每週約會一次,哪怕是一小時也好;第三個位置才是留給曾馨和曾晴。我也抽時間單獨陪伴曾馨。生活不失序,才是打持久戰的秘密武器。

 

我的教會帶領工作和研究所課業並未暫停。幸運的是,教會的工作如上課、輔導和教人讀聖經可移到家裡做。照顧分配上,大白天由乃崙負責,我則是大夜班護理長,順便看書寫論文,為她找資料,夢想著改裝一台載有各種維生器的車,帶全家出遊。

 

看到父愛的力量

網路上一張美國父親保羅抱著十歲肌小管兒約書亞的照片,深深感動我,我想:堅定的父愛,可以讓孩子看到未來。因此我更努力翻譯國外醫療資訊放上網,參加國際視訊研討會,尋找助咳機,計畫學嬰兒手語。

 

給孩子們取名曾馨、曾晴(真心、真情),因為我想成為她們心裡可依靠的對象,陪伴她們在生活與重要階段一起成長,讓她們有自信、活得快樂。我始終認為,家庭才是一個男人最重要的戰場。在我們家,個性獨立、強悍又堅毅的媽媽負責大部分的照顧工作;我是個理想浪漫的老爸,想到以後曾馨結婚要牽她的手走紅毯,就失控飆淚;想到我當孩子王逗全家笑開懷的畫面,心頭就暖暖的。

 

對爸爸這個角色的想望,在有了曾晴後仍然沒變,然而照顧的辛苦和限制中卻藏著簡單的幸福。只要每天早上看到她以紅潤的氣色呼吸,只要她能坐挺一點點,就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她要哭也哭不出來,索性就不太哭;不太能表達自己的需要,乾脆就忍耐;能夠不痛不喘的時間不多,她就恬靜在一旁找樂子。她從未覺得自己可憐。

 

我們因此感染了她柔弱中的堅強,珍惜現有、苦中作樂,把她當成幸福的小病人,安排復健,狀況允許就全家出遊,甚至帶她去約會。雖然曾晴不能表達,但我相信她一定可以感受到周遭正面陽光的氣氛。

 

幸福基準線

沒有人希望生命中有缺憾,但曾晴的來到,讓我們發現了幸福永遠不被奪走的祕密:幸福基準線。它代表著我們回答:「如果我可以擁有那些,我就會覺得幸福」這個重要的問題。

 

小時候,只要有糖吃就開心,長大後,幸福是要考上哪所學校、有哪種工作,要多少財富,那條線愈來越高,越來越難滿足。

 

歷經這一切,我們瞭解「只要還擁有付出的能力,就是幸福的人。」曾晴像個船錨,定住我們的幸福基準線,此後變得很容易滿足、很容易被身旁的事物鼓勵、也很容易肯定身邊的人。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次要的,什麼根本就不值得浪費時間去抱怨,一切變得清楚。

 

有曾晴陪伴的三年,是我們夫妻結婚十年來最棒的三年,像是重新談了一場戀愛。我們一起流淚歡笑、一起在無數次的死亡彩排中穩定彼此、從禱告中獲得力量,在面對插管拔管的關鍵決定時,看見自己的渺小。我跟她從友情、愛情和親情之後,又經歷了恩情。

 

曾經,除夕夜裡我像熱鍋螞蟻瘋狂尋找氧氣瓶;抱著曾晴十二次進出加護病房;在面對浩瀚龐雜的醫療訊息時歇斯底里大哭,就怕來不及救她;她嚴重腦傷住院時,我提不起勇氣去看她,因為這個做爸爸的好捨不得,卻無能為力。

 

曾晴教我直接從生命的盡頭往回看,問自己怎麼活才不會後悔,記住那些值得感謝與紀念的事情,不知不覺,就勇敢起來、自由起來。

 

 

文章轉載自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3.php?catid=3&subid=2&cid=3186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旅遊海報.jpg

ê活動時間:99年9月5日(星期日)  07:30-17:30

 

ê報名費用:1.早療家族會員及會員家屬(已繳會費者)—350元 

2.非早療家族會員的兒童及家屬550元  

ê報名時間:即日起至99年9月1日止

ê報名方式:電話報名 (02)77281142 ,傳真:(02)89668377

ê現場報名:亞東醫院B1社會工作室/吳小姐

ê一個家庭最多四人同時參加!

歡迎本院早療家長帶孩子一同出遊喔~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29日的講座,由於時間關係,周老師未回應家長的提問,在家長建議下,請周老師針對問題做些回應,請家長參考囉~

          語言治療                   周汝姍

2010-06-19以下整理出幾個代表性的提問,表示很多家長的困擾都很相近,未特別標示的問題,已涵蓋在每一題中,因孩子特質與能力互異,回覆若有未能切中需求的部份,還請家長多多包涵。                       

 

何時是作語言治療與聽能訓練的時機?

:

孩子聽力缺損應配帶適當的助聽器或電子耳,並進行聽能訓練有助於對於聲音的察覺、辨認、而至理解語言的意義。語言治療與聽能訓練的內容,在語言前技巧與認知訓練會有所重疊,同時若能有聽能老師、家長共同協助,加強孩子對聲音質與量的輸入與刺激,是最好不過的,但往往語言治療等待個案眾多,在未排入語言治療的這段時間,請家長務必多給予聽聲音的經驗與習慣,並遵循聽能老師的指導與建議積極練習。

 

孩子常說一些聽不懂的話,對他解釋過也不記得,有時反而硬要作,脾氣不穩定

 (家長提問學習、理解問題、語言理解、固執、情緒的答覆亦請參考)

:

語言能力包括聽覺理解和口語表達,有些孩子表達流利,但卻不見得懂得什麼意思,以記憶與模仿得來的語句與人說話,有時文不對題或令人感到怪怪的,這是語言治療師所謂的語用技巧不佳。所以會讓人高估了孩子的語言能力,以為他都懂得。所以要讓孩子理解一些事,除了口語的解釋外還可以配合當下情境給予動作示範,或依照他說的話作一次,來釐清這是孩子真實的表達還是只是沉浸在某個情境裡的仿說,透過我們的反應讓孩子理解這句話真實的涵義。不合情境的話有時要視當下處理時間長短,可先給予忽略或順著孩子說的去作,但必須附加一個孩子不喜歡的活動,藉此削減不適當的言語或行為一再毫不緩減的出現。(此項處理父母須瞭解孩子從喜歡到不喜歡的事物程度,包括孩子該年齡會作該作而不作的事,父母處理時不可挑戰自己極限、說出或作出賭氣的事,而是以調整孩子的行為處理為目標)。

 

孩子易怒有暴力行為,家長有時妥協有時以暴制暴

(家長提問孩子固執、情緒、生氣、哭鬧、情緒管理、注意力的答覆亦請參考)

:孩子在認知理解、口語表達及注意力尚待加強或能力不足、合併有衝動的行為時,整個行為就更不受控制;直接的動作表現往往是孩子此時唯一會有的互動技巧”,之前的耳提面命、處罰似乎完全發揮不了效果

我们可能錯估或過度加入成人的思維,誤解與高估了孩子當下的想法,例如:我們覺得是”或”偷”,孩子其實是看到了東西還未經思考處理,直覺就要”,不要認為孩子不要思考而去責罵、處罰他,而是父母須要想如何協助他並學習調整行為的技巧。當我們看到打人”的動作,孩子其實是想跟別人玩卻不知如何表達。孩子未經思考,情緒與肢體動作是快速、直接的反射動作。常模仿大人或其他孩童不良行為,是因為這些情境中,家長或模仿對象強烈的情緒令孩子印象深刻…(就像我們常說的~好的不學、壞的學得很快)

要孩子怎麼表現與其再三叮嚀或處罰,不如直接給孩子看或將其行為轉移至我们都可以接受的表現上,例如:在玩樂過程中孩子看起來生氣了,出手前,大人適時出現將情緒連結至:你生氣了~那妳要不要休息一下或自己玩吧~或孩子開心跑向同伴想加入,大人可拉著孩子即將伸出去的手去拍拍同伴,以孩子的口問吻示範跟同伴說:我想要和玩.

當行為導正以良好的互動行為、口語表達獲得同伴一起玩的認同,最重要的此時還要給予明確的鼓勵將好行為強化,才算完成新行為的引導。例如:你看~小朋友和你一起玩了~一起玩真開心,你會和小朋友打招呼了,真棒!待行為穩定後再慢慢示範如何交換玩具、輪流等技巧。大人可嘗試加入遊戲扮演不合作的孩子,讓孩子看到與感受此狀況,若造成遊戲必須暫停的後果,可激發或觀察孩子的處理能力。

以暴制暴解決不了孩子與父母的問題,也不是”愛的教育”不打不罵就可以了~而是在愛的包含與對發展里程的理解中、耐著性子階段性的以喜愛的活動增強、以不愛卻必須執行的活動削弱,來處理孩子的問題骯;不要過於忽略或輕易妥協放棄,找到能讓自己冷靜的方法喘口氣與能適時換手(態度要一致)的對象,加油後再接再勵~

 

四、小孩說話口吃,傳達句子少了很多字,但意思一樣

(家長提問生活會話、模仿說話亦請參考)

答:

是否為口吃須要治療師的評估,或許是因為理解儲存的詞彙不足,基本句型還不完備,以致難以組織成完整句表達自己的意思。建議在孩子又出現相同的語句時,延伸孩子的語句變得更完整或幫孩子澄清是否有其他的意思。有時我們要求孩子說得長一點、多一點、完整一點,是否忽略給予更多的語言示範? 在有感受、需求、現象出現時說給孩子聽,然後製造機會讓孩子說說看,但不能像考試或命令,因為這樣的溝通氣氛只會讓人感受壓力令人想逃離呢。

 

五、孩子年齡不同無法和諧玩在一起,想陪他們一起玩或看書無法維持五分鐘以上,感到灰心束手無策

答:

孩子年齡層不同玩樂的技巧與專注時間都不同,要同時進行,是一個高難度的考驗。或許可以每次以陪一個孩子為主,以他的年齡與能力為考量,也歡迎其他孩子自由加入或中途離開,這樣媽媽的壓力應該會減輕不少。在家陪孩子不比老師上課輕鬆,因為兄弟姊妹不同的年齡外,還有其他家庭活動正在進行、成員也可能無預期參與其中,建議善用家中成員與自然生活情境,請孩子幫忙傳遞物品、傳話或在洗澡、穿衣、吃飯時聊聊天、在車上聽音樂、睡前說故事等,把期望一次完成的事分散在很多時間進行,把握每一次互動的時間與情感交流的品質,就算只有短短三分鐘,對孩子而言都是很棒的互動示範與經驗!

 

六、孩子無法說出長句子花很長時間(2~3小時),大家都失去耐心,不知是不願意還是作不到,很希望激起孩子學習語言的熱情,較長句子的表達對我和孩子都很重要 

(家長提問孩子會說可是不想說話,亦請參考)

答:

孩子若已有短句子的能力,可能因缺乏對事情因果的理解且缺乏視覺的提示(相片、圖片、繪本)下,或許早就忘了。或覺得已經說了,大人都知道,為什麼還要一直說,感到疑惑甚至興趣缺缺,因為此時要說出長句子,動機最強的是大人不是孩子。建議以孩子有興趣的事物、生活經驗為主題,將因為..所以,先..後等關係熟練,或利用繪本圖片中人事物的關係,說一次給孩子聽,然後點著順序鼓勵孩子說一次,先不要求一模一樣的說法,允許孩子有時間自我思考、組織的機會,大人所說的只是提供材料與示範,孩子表達有遺漏或不完整,我們再加以擴展或補足,不要以考試、驗收的態度要求孩子,免得喪失了溝通的樂趣唷~

 

七、遇到問題無法用口語表達出自己的困境,發音不清楚

答:

除了提供多種選項讓孩子選之外,或許還可以用故事腳本練習可能遇到的問題與自己可解決的方式有那些。例如:我忘了帶課本,我可以先舉手告訴老師,說:老師對不起我忘了帶課本了,我可以和老師借或跟同學一起看嗎?建立多種處理腳本,讓孩子自己唸至熟記,而能在有狀況時提醒自己照作。在家或學校可製造一些狀況讓孩子依腳本套用,增加說出問題、處理問題的經驗並內化為一種能力。發音不清楚,若真的無法自行修正養成習慣,可以依就醫方便性與時間持續性考量,帶孩子至醫療院所進行語言治療,將發音問題改善。

 

 以上問題由亞東醫院 語言治療 周汝姍 回覆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如何選擇合適的玩具?

復健科 廖皇閔職能治療師

 

     子們是從『遊戲』、從『玩』來接觸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而『玩具』是孩子們從『玩』和『真實世界』的中間媒介,因此合適的玩具對孩子發展很重要。玩具不一定要花錢去買,孩子們最好的玩具是家長的陪伴和關心,但是現今的父母親往往忙於工作或家事,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小孩,因此就會買玩具來陪伴小孩。而坊間有許許多多的玩具產品,往往不知如何購買,也怕孩子不喜歡玩,反浪費時間和金錢。因此,以下就以0-3歲的小孩提供一些選擇玩具的建議:

玩具的安全
    建議選擇有「ST安全玩具」、「CE安全玩具」或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的「合格標識」標誌的玩具,盡量不要選擇太便宜及沒有安全標誌的小玩具。
家長可以全程陪伴寶寶一起玩玩具,除了注意寶寶的安全外,也可以增進親子關係。另外,關於玩具的清潔,除了一般用清水或是曝曬的方式清潔之外,也可以定期使用75%酒精消毒。

玩具的適用年齡
  
0--6個月
    此階段的孩子動作及行動能力尚未發展成熟,所以適合的玩具是一些可以增進聽覺、視覺或是手部操弄的玩具,例如:聲光玩具、音樂鈴、音樂燈光、遊戲毯或是健力架之類的玩具。讓孩子的眼睛多動、耳朵多聽、手部多動以及腳多踢。

6--18個月
     這階段的孩子開始會坐、會爬、會站以及會走了,所以適合一些可以促進坐姿、爬行、或站立的玩具。例如:彈力大球、滾筒、會移動的玩具、或是遊戲桌…等,可以加強身體軀幹的穩定度。仿間有些標榜可以訓練孩子行走能力的手推車,說明書上大多寫著適用12個月大以上的寶寶。但是不會建議給12個月大的寶寶使用,因為12個月大的寶寶雖然會走,但是還走不穩,很容易將整個身體重心放在推車上,而推車的輪子大多沒有煞車,很容易造成孩子跌倒,撞到地板或是撞到車子相當危險。因此會建議約1歲半的寶寶比較適合這類型的推車,因為1歲半的寶寶走路可以走的比較穩了,身體重心也比較穩定。

18--36個月
  這階段的孩子動作能力較成熟了,漸漸地發展出較具技巧性或較精細的動
作及認知能力。所以適合一些需要技巧性或思考性的玩具,例如:腳行車、益智盒、形狀配對或是拼圖…等。另外,會建議這階段的孩子,可以多從事一些有前庭刺激的活動,來促進動作能力的發展,例如:盪鞦韆、溜滑梯或是搖搖椅…等。

36個月以上
      玩具對於這階段的孩子比較沒有吸引力,對於玩具的玩法常常有自己的想法,比較不會照著玩具的玩法玩。所以常常將玩具拿來摔摔看,敲敲看或是拆開…等等。這階段的孩子可以就比較不屬於在玩玩具,而是有收藏玩具的感覺,例如:機器人、車子或是火車…等。

玩具的玩法

一次只拿一樣玩具給孩子玩
  媽媽爸爸常常在和孩子玩的時候,會習慣性的搬出一大堆玩具給孩子玩或是要孩子自己去玩具堆中玩。然後就會看到小孩這個玩一下、那個玩一下,每個玩具都玩一下下而已。這樣的玩法容易會讓孩子無法專心的玩一個玩具,因此會建議一次只拿出一樣玩具給孩子玩。孩子如果喜歡玩,他會很認真、很專心的操弄或研究玩具的玩法;如果孩子對於玩具不感興趣的話,可先收起來改天再拿出來讓孩子玩。也可以要求將玩具收拾好後再換另一個玩具,或是媽媽爸爸就幫孩子換一個玩具。這樣的玩玩具方式,可以訓練孩子做事情有開始有結束以及一次只專注一件事情的好習慣。另外,這樣的方式也可以避免孩子很快玩膩玩具的現象。

家長該扮演的角色

 在治療室常見到許多父母親在陪小孩子在玩玩具時,都是在教孩子玩玩具,而不是真的陪孩子玩玩具。也都很心急的教導小孩,這玩具要怎麼玩?或是這個形狀要放在哪裡?或是跟小孩說這裡錯了!那裡錯了﹗似乎期望孩子都會玩治療室的所有玩具,如果有一樣玩具不會玩或是不感興趣就緊張的認為孩子的發展是否有落後或是有哪方面的能力比較弱,想要買更多類似玩具回家加強。就好像學校考試考差了,回家要多練習或補習的態度。這樣陪伴孩子玩玩具的態度,並不是真正的陪孩子玩,反而是會讓孩子有壓力。陪孩子玩玩具該重視的是玩的過程而非玩的結果

 在玩玩具的過程中,父母親應該協助孩子可以愉快地玩玩具,讓孩子可自由、自在以及主動的玩玩具,這樣才有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家長該扮演協助者的角色,遇到孩子不會玩時或快放棄時,稍稍地協助他突破困難,反覆操作練習,鼓勵他思考及解決問題,讓孩子在玩玩具的過程獲得愉快感、成就感和自信心。這會比孩子會不會玩這樣的玩具重要。玩具或是遊戲要讓孩子輕鬆自在的玩,並不是拿來給孩子考試之用。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要買昂貴的玩具或是上知名的課程,而是父母親的陪伴和關心。

 

轉錄自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2416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貝,你(妳)為什麼不說話?-淺談語言發展遲緩

復健科 余斐如語言治療師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發展遲緩兒童發生率為6%-8%,這些孩子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接受療育來彌補他們因環境、生理或其他因素所形成的缺失,滿足他們獨特的需求,將能達到有效而健全的發展。而根據本院2009年早期療育門診的統計,高達74%的兒童在經過語言評估後,確診為語言發展遲緩。民間普遍存在「大雞晚啼」的傳統概念,已漸漸在早期療育的推廣下被修正,父母應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並尋求正確的管道把握治療的黃金期。
何謂語言發展遲緩?
 在聽覺理解及口語表達方面與同齡者明顯偏差或遲緩的現象。在臨床上常見以下幾種表徵:
* 嬰兒在6個月時仍對聲音無反應
* 12個月仍未出現溝通意圖
* 2歲仍未說出任何語詞
* 幼兒至3歲以後仍不會說句子
* 4歲後兒童說話仍令人難以理解
   語言發展遲緩常見的原因包括聽力損失、智能不足、自閉症或環境因素所造成的異常,如:隔代教養導致的刺激不足或是過度溺愛。

語言發展的里程碑:語言分為兩個部份-理解(聽得懂)及表達(會自己說出的話)

 

語言理解(聽得懂)

語言表達(會自己說出的話)

0-3個月

聽到聲音會轉頭

發出各種無意義的聲音

4-6個月

會玩簡單的躲貓貓

尋找聲源

偶而模仿大人的聲調

會因高興而尖叫

開始出現母音ㄚㄧㄨ

7-12個月

注意聽熟悉聲音

正確轉向聲源

會隨著大人的手或眼神注視某樣東西

對自己名字有反應

模仿大人說話

會揮手表示再見

以搖頭、點頭表示要或不要

説簡單疊字但不清楚

1-2

知道大部分物品的名稱

在要求下,會指出熟悉的東西

遵守單一步驟指令

認識五官、身體部位

會用10個單字(10-14個月)

會哼哼唱唱

重複大人的話語最後兩個字

 

2-3

有上、下、裡、外及旁邊的位置概念

理解熟悉的物品功能

會回答「誰在做什麼」問句

理解兩步驟指令

簡單的多少和大小的概念

所有權的概念(我的、媽媽的)

會說50個以上的語彙

會問問題(誰?哪裡?)

會接熟悉的語句或故事

3-4

理解長句子及複雜的句子

能解釋圖片內容及瞭解「為什麼」的問句

理解「為什麼」、「這是誰的」、了解昨天、今天的意義,能說出剛剛發生的事情

4-5

能認識一些顏色並說出顏色名稱

日常生活對話能力沒問題

發音大多正確,口齒清晰

使用合宜的句子應對或回答

如何幫助寶貝開口說話?
◎ 口功能:嬰幼兒時期口功能訓練的最佳時機就是吃東西的時候,而口腔訓練的目的則是奠定口語表達及說話清晰度的基礎。六到九個月的寶寶可用雙唇抿下食物,利用舌頭上下運動的方式攪拌食物,故此時是以湯匙餵食的最佳時機。到了十八個月時,孩子能夠坐在椅子上,也能自己使用湯匙進食,而且軟硬質的食物都應可以咀嚼。父母千萬不可只想著趕快完成吃飯這件事情或因顧及環境清潔為由,而以餵食的方式來結束一餐,這樣就是剝奪寶寶學習的機會。喝水也同樣重要,當寶寶可以用唇部抿杯子喝水、用吸管喝多多時,就該收起奶瓶奶嘴。約兩歲左右的兒童,進食技巧及口腔動作大致已發展完成。臨床上常見的是,祖父母照顧的寶寶,為了讓寶寶容易吞下食物,把所有食物都絞得碎碎爛爛的,這樣寶寶永遠沒有咀嚼的機會,以致最自然的練習時機都被剝奪了。所以進食不只是攝取營養而已,也是在為將來開口說話做暖身。

◎ 聽理解:寶寶最初期的聽理解訓練就是聽各種不同的環境聲音,如:電鈴聲、電話聲、玩具搖鈴及聲光玩具等。約四個月的寶寶會開始尋找聲音從哪裡發出來,七、八個月大的嬰兒開始正確辨識聲源如:電話響了眼睛會注視電話、電鈴響了會看向門的方向。臨床上常聽到父母抱怨孩子就是「坐不住,不好教」,但學習不一定是坐在椅子上、桌子前才能進行,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情都是最佳的學習情境。父母應善用與寶寶相處的時間,例如「洗澡」這件每天都要作的事情,在洗澡的過程中,父母親口頭描述要作的每個細節,把握跟寶寶說話的機會,告訴他沐浴乳、水水、泡泡等名詞,與洗澡相關的動詞有搓搓、洗洗、吹吹,形容詞有冷冷、熱熱、好舒服、香香等,甚至練習吹洗澡的泡泡水,也能同時做到口功能中的氣流訓練。
◎  口語表達:哭是嬰兒最原始的表達方式,適當的哭可以幫助嬰兒練習聲帶閉合和呼吸動作的協調性。十至十二個月的幼兒,漸漸發展出使用手勢或動作溝通(如:指東西、點頭、搖頭) ,接著幼兒開始模仿大人的動作或說話。臨床上,父母常問治療師應該先教孩子說什麼或是孩子要先會說什麼?表達性語彙的選擇決定在孩子聽懂什麼、最常接觸的人事物以及最常出現的溝通事件,一旦孩子出現了有意義的語彙,父母的重責就是協助拓展孩子的語言能力,例如:孩子會說車車,父母可以說接著說「坐車車」,再來增加句子長度可以是「坐紅色的車車」或是「弟弟坐車車」。

   語言遲緩並非都是孩子本身的問題,先與家人溝通討論,是不是過於保護孩子了?該不該先改變家人照顧與管教方式?這些都可能是孩子不會說話的相關因素。然而,營造一個語言刺激豐富的環境是不變的原則,也是每位父母親最需要努力的方向。

 

 

轉錄自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2415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是搗蛋鬼_偏差行為如何處理

精神科 王淳慧兒童心理師

 

    「什麼孩子總是講不聽,愈叫他,他愈故意!」、「 為什麼別人家的小孩這麼乖巧、有禮貌,我家小孩卻一直出狀況!」…,這是許多父母每天必須面對的困擾。除了希望自己的小孩功課好外,大部分的父母也會期盼自己的孩子乖巧聽話。在思考如何處理問題前,父母必須先知道問題發生的原因。「為什麼小孩會出現偏差行為?」,其可能的原因主要可分為下列幾點:

一、 可能受到生理因素影響:
(一) 疾病因素:父母常以為小孩頑皮、搗蛋、愛作怪,卻忽略孩子有生理異常的可能性。例如,注意力缺陷或過動症的小孩有好動、衝動的傾向,卻經常被誤解為故意搗蛋;有過敏體質的小孩容易產生反應過度、注意力短暫等行為。
(二) 發展遲緩而能力受限制:智能不足的孩子在學習規則上有困難,而容易被誤認為「講?聽」。語言能力發展遲緩的小孩,無法說清楚自己的需要而感到挫折,因此容易發脾氣。
(三) 天生氣質因素:有些小孩天生較好動,有些較文靜;有些生性敏感,有些則遲鈍。氣質並無好壞之分,若能了解孩子的氣質,父母較能夠清楚知道應該以何種方式與小孩相處。
二、 可能受到環境與個體互動因素影響:
(一) 為了吸引大人關注:有時小孩出現偏差行為需要或渴望被大人關注,例如:小明打弟弟,媽媽就會注意他,那小明可能學會用「打人」來引起注意。
(二) 模仿學習而來:孩子經常看到父母或電視人物的講話方式很無禮、大聲的。長久下來耳濡目染,孩子表現出來的說話方式也會是直接頂撞他人、沒有禮貌的,且對此行為會覺得理所當然。
(三) 把問題行為作為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孩子哭鬧著要求要買玩具,許多父母會為了「平息小孩的情緒」、「避免在公共場所丟臉」,立即買玩具,以終止小孩的哭泣。小孩從此學會利用哭鬧、躺在地上吵的方式要玩具。

  除了了解原因外,處理偏差行為也是考驗父母反應及耐心的一大重點。在處理孩子問題行為時,有下列幾點原則:
一、應先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可每天安排「親子特別時間」(約30分鐘),與孩子相處或玩耍。以輕鬆的心情進行,不問任何問題及給指示。目的在於增加親子互信關係,不要讓孩子覺得親子關係只有「管教」,應該要讓他感受到關愛、享受親子互動樂趣。
二、在管教孩子上,你需要他人鼓勵與支持。
  父母可以多認識有相同問題的家長,或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可協助確認行為問題的原因)。藉由此種方式,父母不但可以向其他家長或專業人士尋求資源協助,也能交換妙招、秘訣及安撫痛苦的經驗,減輕面對問題時的孤單感及壓力。
三、父母必須先以身作則:
     要求孩子守規矩前,先要求自己身體力行。因為當孩子知道你是個「說到,但做不到」的人時,你就無法要求孩子以認真的態度面對你或自己的問題行為。
四、在處理小孩問題行為前,父母需先處理自己的情緒:
     父母必須學會察覺自己的情緒,衡量表達自己情緒是否能帶來建設性的結果。如果適合表達,可直接「對事不對人」的表達自己情緒;如果情境不適合,則最好選擇以間接的方式紓解情緒。待情緒和緩後,再思考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
五、父母需要為孩子的問題行為設定行為規範,制定規範應注意下列原則:
(一) 設定規範之前,必須先教導孩子了解哪些行為是「好行為」及「壞行為」。
(二) 應與小孩共同討論規範的內容,這樣有助於培養小孩的自律及責任感。
(三) 行為規則越具體簡單越好。如果規則太抽象,就很容易產生不同的解釋;反之,具體規則可避免親子雙方因認知不同而發生衝突。
(四) 在情緒平靜的時刻提出你對孩子的行為要求,可以減少親子關係對立。
(五) 父母管教孩子時,態度要「一致!堅定!」。孩子面對改變可能會出現忽略、抗拒等行為,若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態度是不一致或執行不徹底,孩子可能認為持續抗拒就可以不必遵守,而「不聽話」就變成一種習慣。
(六) 多去觀察孩子適當的行為,不吝嗇讚美/獎勵他們的努力。若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讚美、適當的鼓勵,會讓孩子更有自信,讓孩子覺得父母親真的了解他,願意表現出更多好的行為。

 

 

轉錄自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2414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強化孩子的注意力

精神科 呂信慧臨床心理師

 

    意力是評估「學習行為」的重要面向,深遠地影響孩子訊息處理的深度與學習成果的累積。每個父母都有與孩子的注意力相處經驗,其中很多父母長期與孩子的注意力抗戰,被搞得灰頭土臉,不知是行為治療好?或者有什麼技巧可以教?或是乾脆吃藥好了?實在是一個難解又難纏的習題。

  目前坊間很多書籍教導父母如何處理孩子的注意力問題,但很少提及如何思考孩子的注意力行為(如:注意力的本質與影響因素),這種狀況就像是武俠小說中的俠客空有招式,缺乏心法,也難將一套武學發揮的淋漓盡致。為了能與孩子的注意力相處,需先瞭解注意力的本質,父母就會慢慢發展出與孩子的注意力問題和平共處的方法。

一、 注意力的本質:
 一提到注意力,大家很快就聯想到目前的當紅炸子雞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不過不是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才有注意力問題,自閉症、腦傷或智能障礙的孩子也可能會注意力不佳。因此以下討論非僅著眼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此外,同樣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也不一定表現出相同的注意力問題,如:有的孩子不注意細節,有的孩子持續力較弱,有的孩子可能是瞬間接受的訊息量較少,可知注意力是個複雜現象。

 在臨床上,心理師會參考研究結果與憑藉臨床經驗,將孩子的注意力表現分成幾個面向:
  (1)瞬間接受訊息多寡的注意力。
  (2)注意細節的注意力。
  (3)找尋目標項的注意力。
  (4)持續在某一作業的注意力。
  (5)避免被干擾的注意力。
  (6)接收視覺、聽覺、觸覺………等訊息媒介的注意力。
  (7)在認知學習、人際互動、生活自理……等不同領域的注意力。

 因此,當孩子有注意力問題時,要清楚分析孩子在注意力上的弱勢和優勢項目,每個孩子不同,有些孩子是單方面注意力表現不佳,有些孩子可能是多方面注意力均表現不佳。父母可從平時的相處、觀察,或與心理師討論,來瞭解孩子在不同注意力面向上的表現。瞭解孩子的注意力問題後,再來強化孩子的注意力。

二、 如何與孩子的注意力相處?
  在認識孩子的注意力表現型態後,針對影響的生理因素與環境因素,會有不同的態度和方式來面對與處理。
1. 生理因素:
(1)、若能在生理檢查上發現孩子有異常的生理證據,如:腦部、基因、內分泌、代謝…….等問題,則可以搜尋相關資料,多瞭解孩子可能出現的注意力問題、注意力表現組型與注意力的表現潛能。
(2)、另外,若未發現明顯的生理證據,父母也可從行為觀察和與心理師的討論,來瞭解孩子的注意力問題、注意力表現組型與注意力的表現潛能。
(3)、每個孩子用來學習、互動和體驗生活的注意力潛能不同,父母學習接納孩子的注意力潛能範圍,勝過於要求孩子表現超過於潛能範圍的注意力行為。

2. 環境因素:
(1)、與孩子建立正向的互動關係,這是最重要,也是最佳的增強物,有時大人會過於專注孩子原有的注意力缺陷,而與孩子間呈現緊張關係,反而降低孩子在學習時的注意力表現。
(2)、改善學習環境。如:旁邊沒有干擾物、安靜或一對一的環境。
(3)、調整學習媒介。如:利用圖卡或操作作業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不同專注的媒介之下,練習注意力,如:靜態紙筆作業、演講課程、遊戲等。
(4)、依據孩子的能力,教導適當的注意力技巧。如:看題目固定從左往右看,從上往下看;或是寫注意事項的小筆記;或是別人說話時要注意聽;從短暫專注五分鐘開始,慢慢拉長專注的時間。
(5)、增加自我監控的能力。如:做完題目可以再檢查一次,或常反問自己現在在做什麼、訓練孩子多注意細節。
(6)、家長嘗試調整態度。如:家長告訴自己不要慌亂、不要生氣、不要擔心,需要時間和耐心來增進孩子的注意力;家長須積極了解孩子的注意力問題,以及注意力問題對團體生活和課業學習的影響;家長閱讀坊間有關注意力不足兒童的書籍,能獲得教導時的新點子;家長學習接納孩子的注意力問題;有關他人對孩子注意力不佳行為的反應,不要過度注意與反應;詢問有相同經驗的父母。

三、 結語:
 瞭解孩子的注意力表現是重要的,可讓父母慢慢找到與「它」相處的方法,也可瞭解、分析哪些方法有效。曾經遇到幾個父母都在瞭解後,很有創造力地發展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不過無論是要認識,或是要接納,或是要改變「它」,都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善意,才能在共創愛的橋樑下,一起面對這個常見,卻難解又難纏的習題。

 

轉錄自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2413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一點關心 幫助孩子成長

朱樹勳院長

 

    

    灣生育率逐年下降,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2006年只有約20萬新生兒誕生,2009年更跌到只有191,310人,生育率也滑落至千分之8.29。隨著嬰兒出生數減少,以及現代家長教育程度提高,讓家長對於孩子的發展及教育投與更多的關心。每一位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環境、最多的關愛,希望孩子有最好的發展。同樣的,這也是政府以及我們亞東醫院對於兒童照護努力的目標。嬰幼兒期是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如果兒童有發展方面的問題,而且錯失關鍵期的療育,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為百分之六至八。大部分發展遲緩的原因未明,目前能找到病因的僅有25%左右,即使找不到病因,只要能早期接受療育,這些兒童仍可以發揮他們最好的潛能;相反地,若未能及早發現與評估且即時接受適當之治療、教育與訓練,其日後生活潛能的發展則可能受到阻礙,甚至因延宕而錯失補救的關鍵時機。
  
   在臺灣,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工作已逾10年,本院能有機會參與並為這群遲緩兒童及家庭提供服務,深感責任重大,我們一直以提供服務對象需求導向的服務為努力方向,一方面致力強化團隊專業服務知能,期能提昇服務品質與成效,一方面深耕療育內涵及發展配套服務,期能逐步建構完善的醫療資源網絡,以滿足遲緩兒童及其家庭各項醫療復健需求。此外,台北縣幅員廣闊,部分發展遲緩兒童居住於偏遠地區,因交通不便,無法接受療育。因此,本院除了積極參與及配合台北縣政府推動早期療育相關業務外,並接受北縣社會局委託辦理偏遠地區的「早療到宅服務」,由具有醫療背景及瞭解兒童發展的專業人員組成服務團隊,為病況複雜或嚴重程度高,以及罕見疾病的病童進行發展評估及療育。

   早療需要多科整合才能提供完整的效益,所以本院一開始就成立聯合評估門診,節省病童及家屬就醫與照護的時間與金錢。我們一直以善盡社會醫療責任,持續提升醫療品質為宗旨,以及成為民眾首選的醫學中心為願景,更是早療團隊同仁的理念與核心價值,秉持此信念及態度,在團隊合作之下,為發展遲緩兒童提供最好的服務。從剛開始一年評估70多位遲緩兒,到目前每年評估250多位;每月等候評估日數由4周縮短成2周;完成評估日數也由35-40天逐漸縮短為28天,這些努力成果大家有目共睹。
  
   早期療育不只是醫院的工作,更需要家長的配合。如果能有家長們早一點的關心,就能及早發現問題,轉介給專業人員診療,讓這些發展遲緩兒童得到更好的療育和照護,幫助他們發揮潛能。

 

 

早療家族大會,九歌劇團兒童故事劇『擁抱』的表演,帶動現埸遲緩兒及父母親互擁,相當溫馨感動。

 

轉錄自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2409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過動症與注意力缺損

精神科 方凱企醫師

 

何謂專注力

  注力,或稱注意力,是指「知覺或感官維持在特定事物上,不受其他刺激而轉移,以及思想流程不受外界干擾的能力」。在嬰幼兒時期,本來維持注意力時間就是短暫的,但如果他們總是玩東西的持續時間很短暫,對刺激的反應太過強烈,則需要觀察在腦部發展逐漸成熟的兒童期之後,是否仍然專注力不足,行為抑制有困難,甚至學習落後,只會不恰當的自顧自地玩耍,到了幼稚園或小學還是跟不上學習進度。
  
過動現象會有哪些表現?
  過動症與注意力缺損的壞處,包括影響孩子的行為抑制力,讓他沒有辦法克制衝動去等候,想到要做什麼說什麼立刻要進行無法延後,並且會在各種場合出現不恰當的行為(就是「衝動」的這項核心症狀)。還有造成孩子容易分心、持續專注力有困難,到後來可能會刻意逃避需要持續專注力的任務(就是「注意力缺損」的核心症狀)。另外還有活動量大,動來動去自我控制力不佳、話太多,不斷發出怪聲音情形(就是「過動」的這項核心症狀)。過動兒的成因則是多重的,包括體質、環境因子、腦內的活動功能等等,都與他們的行為抑制困難與尋求新奇有關,而產生形形色色的過動症表現。

  過動現象需要何時,及如何接受專業評量?
    包括學校的評鑑觀察,專業的診斷評估,或是其他人的建議,往往是讓家長開始帶子女來尋求診斷的第一步。值得注意的是,過動或注意力缺損現象,一般是在兩種以上場合,都頻繁的出現,才會是符合過動症。假如孩子在班上乖得像貓一樣,下課也很配合同學,卻只有在家中,或只有在祖父母面前,才會為所欲為沒有節制,則較可能是教養規則的問題,不盡然是過動現象造成的。在我們門診的眾多經驗中,若是來自親友師長,有很多人提醒家長,「孩子好像太過動了」,則建議帶到醫院接受評估,由專業判斷是否有過動現象以外的其他狀況。

  情緒障礙也會在一般的孩子出現嗎?
  根據研究,如果兄弟姊妹當中有一人是過動兒,則另外一位手足,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機率也是過動症。但若是常受到家中的過動兒,整天干擾他們做功課、看電視或活動,動不動惹他們生氣,則沒有過動現象的手足,也是會對此有強烈情緒反應。
  情緒障礙所見,除了孩子不能適切的延遲滿足,要的東西沒要到就亂發脾氣外,可能還見到隨便表達出憤怒、破壞東西、或是對成人對小朋友任意動手,情緒堅持度特別高,對於要玩要做的事情不被滿足就會當場大哭大鬧,讓家長難堪。這些情緒也常常藉著體力,還有身體官能傳達出來,如果提供適當的發洩管道,包括療育過程中的物理治療活動,透過肌肉活動發洩精力,遊戲治療與認知治療,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活動,協助表達與抒解情緒。
  
過動現象的藥物治療方式
  過動症的藥物治療,一般包括改善專注力、控制衝動性與過動行為兩部分。常用藥物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利他能(商品名Ritalin)、專思達(商品名Concerta)、思銳(商品名Strattera)等,作用機制是促進大腦活化及篩選重要與不重要訊息的功能,抑制行為的衝動性。關於藥物的適用狀況、副作用影響,以及到底孩子藥物需要使用多久,則建議經過醫師評估,使用藥物後觀察行為改善情況,治療也要配合其他非藥物模式進行。
  
療育治療可以給予的幫助
  孩子難以安定,會造成專心一致的困難。如果排除了智能障礙的學習因素外,其他影響學習的問題包括了注意力分散、好動、以及知覺能力不穩定,例如身體感、觸覺、聽覺,都可能因不協調導致影響孩子學習專注度及書寫等動作穩定度。療育過程包括認知治療、職能治療、物理治療等項目,可以藉由訓練提升孩子對身體的自我控制力,減輕相關的過動衝動症狀,讓家長能透過各種方式協助孩子順利成長!

  許多家長或教師,禁止孩子們在家中或課堂吵鬧,仍然無法管理孩子,也常在做正事中間,被孩子的噪音或過動現象干擾,而視自己沒有能力管好小孩,則建議可以設定某些訊息,用以提醒孩子,例如玩具用的槌子,鐘聲、鈴鐺,同時去瞭解孩子處理事情的步驟,提醒孩子注意力轉移到下一件事之前,先將前一件事處理完畢。孩子可以在療育過程中,由其他較進步的孩子身上,學到提升自我控制力。家長也可以在觀察治療室中老師對孩子的指令與管理方法,學到有效控制孩子行為的方式。

 

轉錄自 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1363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