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親職教育文章 (4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親子互動少 小心孩子發展遲緩               

 

許多父母因為平時忙於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發展的狀況,常以隔代教養的方式讓祖父母、保母,外傭等代為養育,而與孩子互動機會大幅減少,可能使孩子因為過於保護,或有狀況時無法及時發現,錯失治療黃金期,進而導致發展遲緩。社福團體「心路基金會」公佈,根據台灣內政部2009年統計, 台灣學齡前人口有144萬多人,依國際研究推估,台灣應該有87千名06歲的發展遲緩幼兒,但目前接受早療通報只有16千多人,其中,只有38%03歲黃金治療期被發現及通報。 

 

心路基金會主任林麗英表示,孩子發展遲緩有部份為先天,不過也有許多個案是因為後天刺激不足所造成,並強調,發展遲緩風險並不是只有低社經地位或高風險家庭才存在。若是父母平時忽略給孩子適當的發展教養,包括早產與過度保護等,也有可能成為發展遲緩的一份子。心路基金會執行長宗景宜指出,家長是孩子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把關者,也是促進孩子發展最重要的老師,為讓家長及早發現自己的孩子有沒有發展遲緩,特別推出「幼兒發展療育網站」,讓家長定期為孩子篩檢,如果發現孩子的發展有任何問題,網站上也會提出建議。 

 

林麗英說,其實很多對於發展遲緩的治療都偏向於醫療,但其實最重要的是「療育的概念」,應該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教育,比如幫孩子刷牙時,可以跟他講講話,一些動作技巧上的問題一步一步的讓孩子去感受,在互動過程中刺激孩子的發展,雖然看似芝麻綠豆的小事,卻有很重要的療育概念在裏面。心路基金會呼籲,家長如果不知道自己孩子是否適齡發展,可上基金會在網站提供的24小時線上療育服務,家長可透過育兒討論區提出問題,將有專業療育的顧問團隊回答。 

 

此外,家長可隨時或定期針對不同年齡的幼兒進行篩檢,了解幼兒在語言、動作、及生活自理方面的發展狀況,讓父母及早發現以及時把握發展治療幼兒遲緩黃金期。

 

文章引用自   http://www.wesley.com.tw/NewsInfo.asp?id=123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謝家長的分享~

 

 

如何轉移自閉兒的負向情緒?(實例說明)

 

在某一次「推理型教具」密集訓練中,有一位甲生是自閉兒,服從性佳,媽媽拿教具給他做,他願意做,中途不會吵著上廁所或喝水,即使手邊教具的份量頗多,他也都會一一做到完。從九點二十分開始做第一套教具,雖然桌上擺了近二十套新教具,媽媽並不急著多做不同的教具。同一套教具,媽媽可以下不同的指令,讓孩子操作半小時。事實上,這位甲生已具備相當好的專注持續性和服從性,故媽媽才能以同一套教具慢慢地引導他進行「推理訓練」,當時的教學氣氛相當愉快。

 

由於他做了將近三小時,他也拿到了做完二小時的「完成獎」和多做一小時的「多做獎」。他的心情還真不錯,於是董老師提議媽媽再帶甲生多做一套比較難的教具,甲生也順應大人的要求,立即答應回桌上,另外多做一套新教具。

 

這一套教具是「從少變多」六張一組的簡圖順序排列。其中,有二套相當類似,容易弄錯,甲生最後二組(共十二張)排來排去,愈做愈亂,他就隨便排一排,當然是排錯了。 董 老師強調「六張一組」,指出這十二張可以排成二組,叫甲生再試排看看。最後,他終於排對了,不過,他的心情已受到影響,於是甲生哭著走過來對 董 老師說:「家裡有事,我要趕回家,我現在就要回家。」媽媽站在旁邊,不敢再勉強孩子多做了。雖然她明白他做這套教具遇到挫折而不想再做多就找了藉口-家裡有事,我要趕回家,但是媽媽並不沒有點破這點,想就順著他的意思馬上回家吧!

 

老師故意裝著很驚訝的口氣對甲生說:「你要現在趕回家做家事嗎?你要幫媽媽掃地,還是拖地?今天你上了三個小時的課,這麼辛苦地做,又做的那麼認真,你真得要趕回家做家嗎?你應該好好玩一玩。」

 

老師再轉頭故意問媽媽:「媽媽,你本來答應要帶他到那裡到玩的?今天他這麼專心地做了三個小時推理型教具的練習。你要不要帶他坐捷運到淡水去走一走?淡水很好玩喔!」

 

甲生止住眼淚,馬上接口說:「我要到公館。」

 

老師也搭上他說的話,說下去:「好呀!去公館也可以!今天你實在做得很用心,你應該好好去玩一玩,不要趕回家去掃地、拖地,你不應該再做家事了。認真地上完課,你也要好好地休息。對不對?」

 

甲生點點頭。

 

於是, 董 老師再問甲生:「你覺得上完三小時的教具課,你應該好好休息,到公館去走一走,還是馬上趕回家幫媽媽做家事呢?」

 

甲生以肯定的口氣回答:「不要回家,我要去公館!」

 

這時,媽媽接嘴對甲生說:「那麼我們不急著趕回家,我們到公館走一走,好不好?」

 

甲生高興地對媽媽說:「好。」

 

看樣子他沒有再想剛才所做的教具,挫折感也被「去他喜歡的地方-到公館走一走」轉移開了。

 

媽媽帶著甲生離開前, 董 老師偷偷地對媽媽說:「不要讓孩子隨意找的藉口得逞。一旦他的藉口行得通,下次他就會常用此招逃避難做的題目。雖然不必直接點破,但是我們還是想點辦法先把負向情緒轉移開來,再另外製造機會讓他自己找台階下來吧!下一次他可能學會心平氣和地提議──今天我認真做了很多教具,我們可不可以到公館走一走,不要急著趕回家,好不好?那麼他就不必哭,也不需找藉口了。」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動兒-大人態度要正向 多給孩子肯定句

 

【聯合晚報劉開元】

「改變他們,不如改變對待他們的方式。」家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常令父母困擾不已。第一社福基金會資深早療老師、研發組副組長易曼,語重心長地對家長提出建議。

易曼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很容易被誤會是家長太放縱、教養不當,或是孩子不聽話、故意搗蛋。會使家長心理壓力大,孩子自信心低落,甚至出現逃避反抗行為。

她說,其實大人的正向態度,加上適當的行為輔導,對孩子幫助最大。例如給孩子條列式的指令,例如請孩子買東西時,用字條列出要買的東西;在書包上貼字條寫出上學要帶的文具,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需要做哪些事。

日常的行為規範,也要設定明確的底線;平常多和孩子談心,多給「具體」的讚美和肯定,例如:「你現在坐在椅子上,好棒喔!」,讓孩子知道自己哪些事是會被肯定的。

案例中的小千,常因沒耐心把題目看完,考試成績非常難看,數學曾經只考4分。易曼以小千為例,認為家長或老師除了平常要訓練耐心看完題目,更要肯定小千。因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很容易沮喪、挫折,導致缺乏自信,大人要把焦點放在孩子「已經達到」的部分。

她也鼓勵家長多方面培養孩子動、靜態的休閒活動,讓孩子可以抒發體力,又能靜下心來培養專注力。易曼舉例,拼圖、畫畫就是不錯的休閒活動,大人對孩子喜歡、也做得好的事情,也要多加鼓勵,增加他們的自信心。

易曼強調,不要一味想改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只要大人們「換一個角度」看待,就不難發現這些孩子擁有精力充沛、好奇心強、有創意、勇於冒險及善良、熱心、富正義感等優點,讓他們建立自信心,快樂長大。

轉載自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383&f_SUB_ID=3763&f_ART_ID=184546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導孩子開口7訣竅   文: 江琬瑜(作者為紐約華人家長支持團體發起人

        家有遲緩兒的父母都知道,教孩子發音與說話是極為費力辛苦的一件事,教了千百回,孩子不一定肯開口說話。資深語言治療師Linda Chow表示,倘若父母們能學會語言治療師的法寶和訣竅,就有機會跨越與孩子溝通的瓶頸,引導孩子說話、遊戲,甚至閱讀。她建議七種方法:

1.面對面:家長應蹲下來與幼兒面對面說話,與孩子同樣的高度會讓他們感到舒服自在,沒有人喜歡仰著頭聽人說話,孩子也是。

2.順著興趣教:若強迫孩子學習,只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動力。最好的方式是順應孩子的興趣。譬如孩子拿著湯匙假裝在烹飪,父母就可以順勢教孩子:「這是湯匙嗎?說湯匙,湯匙。」父母也可以融入孩子的遊戲,假裝要嚐嚐孩子做的食物,並回應:「媽媽吃,真好吃。Good Soup!

3.重覆再重覆:重覆」是語言學習的不二法則,試想我們對於他國語言的學習亦是如此。從上面的例子可見,一句話裡光是「湯匙」就說了三次。

4.談眼前的事:當孩子拿著杯子準備遞給媽媽,嘴裡嘟嚷著Doos,媽媽憑經驗知道孩子要的是果汁(juice),此時可以順勢教導孩子:Juice. You want juice;當孩子指著球,指著狗,都是父母教育孩子字彙的機會。

5.加入不同詞語:為了擴展孩子的語彙,父母有責任教導孩子字的變化。譬如「狗」這個字,可以教孩子說dogdoggy或小狗puppy

6.延長句子: 當孩子說出兩個字時,父母就要回答三個字。當孩子說出三個字時,父母就要回答四個字。永遠要比孩子多說一個字。例如當孩子指著父親說:「papaapple」,父親就要多加一個字,可說「papa bites apple」。

7.四個S 簡化(say less)、慢慢說(slow)、強調重點(stress)、動作提示(show)當父母意識到說話時孩子不理睬的情況,就是溝通出了問題,或許孩子根本不瞭解你說的話。此時運用說話技巧的四個S,就能幫助孩子瞭解你要說的話。

語言治療師能夠引導孩子開口,憑藉的就是耐心以及引發孩子的興趣,當然還有專業的方法與判斷。然而,語言治療師一周只能陪伴孩子幾個小時,父母還是得全權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學習如何有技巧地幫助孩子。除了上述治療要訣,父母也可以使用遊戲(如球類、積木、黏土、玩具廚具等)與閱讀引導孩子。

作者  江琬瑜女士(著  安亞-我的唐氏症女兒,她的教養與早療生活、紐約組織華人家長支持團體、美國夢想成真基金會活動總監)

文章轉載自 | 世界新聞網July 13, 2010 06:00 AM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living/8713810/article-%E5%BC%95%E5%B0%8E%E5%AD%A9%E5%AD%90%E9%96%8B%E5%8F%A3-7%E8%A8%A3%E7%AB%85?instance=wjliv3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要上學了! 老師,家長該如何準備?

家 長 的 準 備

家長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位導師,當發現孩子發展有遲緩或障礙現象時,家長就擔心著孩子的成長,積極為孩子準備最好的治療與教育,希望孩子的發展有進步,而當孩子要讀國小了,家長要怎樣準撤迎接孩子的入學呢?想想孩子的需要,量量自已的期待,再看看外在的環境,下列幾點提供家長參考。

1、  誰是主角----認清孩子現有的能力與需要

家長務必清楚了解要入國小的是孩子,任何的準備都要為孩子建構一個合適的學習環境,而準備一個合適的學習環境,應優先了解孩子現有的能力及孩子的需要。除由身心障礙手冊別及等級了解孩子外,更應實際去正視孩子的全面性能力-認知、情緖、溝通、生活自理、行動、體能等狀況、孩子的優弱勢點,再思考學習環境的安排,以降低孩子學習上的不適應或挫敗。

2、讓孩子做一個完整的自已---了解自已的期待與心理調適

家長期待孩子未來的表現可以比自已優秀,可以成為自已的驕傲,因此常有不合理的期待而不自知。完美是一種理想,但現實的考量更不容忽視,家長要學習接受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在學習上有因人而異的限制與障礙的事實,錯誤的期待只會讓孩子與自已受傷。所以,親愛的家長,您為孩子選擇普通班的環境,是希望孩子從中建立什麼能力?
選擇在特教班,又是希望孩子從中學習什麼呢?這些期待適合孩子的能力與需要嗎?

3、知已知彼---認識國小的生活

入國小轉銜接工作除了著重孩子認知學習的問題,學校整體環境、課程內容、作息時間、上學的路線......對孩子也是一件大事。以課程內容為例,如:國小一年級的第一週為『生活預備週』,家長如何配合導師協助孩子適應問題,以做為未來近十週的基礎,而未來十週的程內容、作息、有否需讀全天及在學校午餐、廁所及相關遊樂器材設施、、等等,這些內容若家長了解了,也許對孩子入學的期待與準備將更符合孩子的能力與需要。此時家長可能會發出疑問:要如何得知這些訊息呢?

4、主動出擊---主動求知及參與轉銜說明相關活動

家長可由以下二種管道了解:

(1) 主動向孩子就近所屬學區學校了解。

(2) 參與入學轉銜說明活動。
若孩子戶籍地縣市政府舉辦入學轉銜服務說明活動,請家長積極參與。在這樣的活動中,不僅可得知上述訊息,亦可掌握特教資源、舉辦時間、地點、內容等相關事宜可詢問縣市教育局主管特殊育業務單位或發展遲緩兒童通報轉介及個案管理中心。

5、他山之石---專業的諮詢,參考前人的經驗

也許家長知道孩子的能力與限制及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但仍然希望有專業學者及其他家長的意見與經驗,做為選擇教育環境與模式的參考。 

(1) 各縣市教育局特殊教育資中心及各師範院校特教中心是家長有關孩子入學事宜提供建議的好伙伴。

(2) 家長在與上述二挌資源接觸上如有困難,別忘谷縣市教育局主管特殊教育業務單位及發展遲緩兒童通報轉介及個案管理中心也是孩子入學的好伙伴。
前人的經驗亦可參考免重蹈覆轍。所以在孩子入國小準備的過程中,聽聽其他已入學身心障礙兒童家長的經驗,也許對孩子的求學路將是的一大助益。

6、愛的邀約---統整孩子學前階段導師群的意見

除家長外,孩子學前階段已經接觸的如幼托園所或早療中心的教保老師、醫療院所的復健人員、發展遲緩兒童通報轉介及個案管理中心的主責社工員等都是孩子及家長生命中的良師益友,孩子入國小,他們也是不可缺席的角色。家長可透過各管理員邀請相關人員參與,共同討論及統整孩子入國小前後階段的需求及彼此可分擔的工作。

7、勇敢的表達---參與鑑定就學輔導會議

針對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入學,鑑輔會應在鑑定就學輔導會議中做出兒童的就學安置決議,而為能更客觀提供兒童適宜的教育安置,鑑輔會委員除參考兒童申請鑑定安置所提供的資料外,家長及相關人員亦可列席參加鑑定就業輔導會議,與鑑輔會委員一同討論兒童最佳的教育服務型態及輔助需求。或許家長會想:「我一定要加這樣的會議嗎?」,親愛的家長,別忘了您是孩子成過程中最親密的同盟,您可最真實反應出孩慮的特質,提供鑑輔委員有效的參考依據。面對誕樣的會議場合,若家長擔心不知如何表達意見,可事先與個管中心個案管理員討論適當的表達內容與方式或協商陪同出席會議。

8、讓孩子做自已的主人---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

(1)假日學校---建立對國小環境的熟悉感
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在學習及適應上往往比一般兒童需更長的時間,所以開學後一週生活預備時間,對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是不夠的,家長可以把孩子國小生活預時間提前、拉長,在孩子入學前半年即可利用假日時間,讓國小環境成為家庭休閒活動最佳場所,帶著孩子到校園走走、玩玩學校的遊樂設施、跑跑操場、使用學校的廁所、到教室裡面坐坐..等等,建立孩子對國小環境的熟悉與安全感,最重要的是,別忘了提醒孩子校園哪裡安全?各項器材的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2)家庭鬧鐘---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
由原本九點到幼兒讓的生活習慣要調整八點以前到校的慣,對孩子而言可是件大工程,需要時間來適應。因此協助孩子調整作息時間,家長個人的作息習慣也很重要,家長也需要先調整好自已的生理時鐘,做一個可與孩子共同對抗被窩的戰友,別讓孩子到了入國小後成為遲到小兵。

(3)讓他自已來---建立與加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家長做的越多,孩子的能力就越弱。面對孩子的遲緩與障礙,家長總會有不捨,也會因「太麻煩」、缺乏等待的習慣而凡事幫忙。要上學了,整理書包、換衣服、穿鞋子、背書包等由家長一手包辦。切記!要上學的是孩子,這些工作是孩子的責任,雖因孩子的遲緩與障礙無法在短時間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但千萬別剝奪孩子學習的權利,入國小前就要慢慢培養,讓孩子在入學後能成為一個可以自已來、有責任感的國新鮮人。
以上所談皆是逐步的練習,不能要求馬上立竿見影。但家長保持正確的態度,對自已的孩子有適當的認識及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對孩子有信心,孩子會對自已有肯定與認同,會對「學習」這件事更加有興趣。

9、坦誠以對---主動向國小老師分享孩子的特質

孩子在學校的主要照顧者是老師,對剛接手的老師而言,瞭解每一個學生的特質、個別差異及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唯有讓老師瞭解孩子的狀況才能幫助孩子獲得最適切的照顧。所以在確定孩子就讀的學校與老師後,家長可先拜訪學校老師,說明孩子的特質需求,讓老師在孩子入學前有充裕的時間預備,不宜隱瞞孩子發展較慢或異於一般孩子發展之處,如此老師的服務將可迅速更貼近孩子的需要。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itle 2010-N01 

語言的使用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指標,不僅在早期療育中心很多家長把教孩子說話視為學習的重點,一般父母在孩子一歲多了還不開口講話時,也會心急如焚,因此以下這些引導孩子說話的方法相信對所有父母都十分受用。 

做個好榜樣

這是最直接有效,但也最常被忽略的方法。父母常常會以上對下的口吻「教訓」孩子,以為這才是教,其實孩子在還不能理解父母說的每個字時,是先從讀我們整個人,包括表情、語調及聲音等來學習說話,因此好的示範要注意:(1.)說清楚每一個字(2.)適當的音調(3.)簡短易懂的字句(4.)眼神注視對方(5.)適當的表情和身體姿勢。如果父母常遠遠地吼叫孩子,孩子不但聽不清楚內容,還學會了大吼大叫。因此應該盡量多用正確示範來代替斥責或糾正。 

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遊戲」,他們透過遊戲來學習很多重要技能,並且樂此不疲。一位母親曾經分享她教自閉症兒子的經驗,剛開始的互動很緊張,雙方都很抗拒,但當她心念一轉,透過遊戲讓孩子放輕鬆後,很自然地發出聲音。其實孩子在遊戲中常常會不厭其煩地反覆,不知不覺練習得比我們預期的還多。 

提供孩子多「聽」的經驗

「聽」是一個學習的重要管道,尤其語言的學習更是和聽覺息息相關。從聽到聲音到辨別聲音的方向、意義,模仿聽到的聲音,到修正自己所說的話等。因此生活中可以藉由帶孩子尋找聲音的來源,讓環境和孩子產生連結,增加學習的能力和動機。例如:聽到爸爸的車聲,就知道爸爸回來了。
平常也可以透過請孩子幫忙,訓練他的聽覺記憶和執行指令的能力,孩子也可以從中得到成就感。例如:「幫弟弟拿尿布」。 

提供孩子豐富的生活經驗

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固定的環境,可能會熟悉到根本不用開口就能滿足生活所需;親子之間也會缺乏新鮮話題或和他們互動的經驗。因此讓孩子累積生活經驗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認知和適應力,也可以刺激孩子溝通的動機、興趣或將所學應用在不同的情境中。 

增加新語彙的出現率

語言發展較遲緩的孩子,可能對複雜的語彙或概念無法立即吸收,因此新學習到的語彙如果可以反覆在生活中出現,將有助加深印象。例如,白天在戶外看到蝴蝶,回家後可以唱蝴蝶的兒歌加上動作,或是找出和蝴蝶有關的圖片。如果要教「一」的概念,可以用「給你一顆糖」、「幫忙拿一件衣服」的方式引導。 

讓孩子從「做」中學

多讓孩子動手操作才容易在他心中形成具體概念,注意不要用過多的「指導語」和「不可以」,孩子一旦失去興趣,就會少了修正和嘗試的機會。要是您的孩子有動機想拿湯匙吃飯,就讓他自己試試,我們在旁稍微協助即可。 

訓練孩子的模仿能力

我們可以先從模仿孩子開始,讓孩子將互相模仿當成遊戲。可以先從動作模仿開始,拍拍手或踏踏腳啦,然後操作模仿,示範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玩法,然後再將焦點放在嘴型的模仿,再到聲音和說話方面的模仿。可以結合帶動唱或模仿動物叫聲讓遊戲更有趣! 

誘發孩子從事聲音遊戲

平時多運用擬聲詞,模仿敲門聲、喇叭聲或是語調的變化,幫助孩子掌握發生器官的控制協調,建立發語音的能力。生活用品像是錄音機、鏡子、麥克風、電話都是很好的工具,積極回應孩子自發的聲音,也有鼓勵他再試的效果。 

建立輪流等待的概念

輪流和等待是學習和他人互動的重要行為,讓孩子學習看別人玩、等待、輪到他玩,然後再看別人玩、等待,在這些行為轉移和談話過程中,孩子可以學習細心聆聽,聽清楚了再反應。 

培養孩子眼神接觸的習慣

眼神接觸不只是一種禮貌,也有助於孩子專注。平時我們應該儘可能蹲下來和孩子視線平行地說話,以及豐富的表情和有變化的語調來吸引孩子的助益。

多跟孩子說話

常用語言描述孩子正專注注意的事件,這樣可幫助孩子新整理思想、示範表達話語,同時也可增加字彙。如果孩子的理解力較弱,內容宜簡要、反覆且適時停頓並鼓勵孩子作反應。

 創造有利溝通的情境

例如:把東西蔵起來,只留包裝盒子在顯眼處:把餅乾放在不易打開的透明的罐中:或輪流共用某項東西,讓孩子有機會提出疑問、請求或要求。我們也盡量用開放式或選擇式問句。如:「你要吃飯,還是吃麵」?,而避免常用是非方式的問答,如:「你要不要吃飯?」,甚至以為孩子還小,連問都不問就直接滿足其需求。 

 

以正向鼓勵孩子想嘗試溝通的企圖,而不要不斷挑剔孩子的發音或用字。

因為這種互動方式,容易扼殺孩子的溝通意圖與牙牙出聲的動機,使說話變得無趣而有壓力。

 

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

有些孩子不是不會說,而是不願說,常源於情緒未得到適當抒解:有些則是因為大人太忙,忽略孩子微弱的溝通訊息,造成其失敗經驗而放棄。因此除了給予愛和安全感外,也盡可能積極參與孩子有興趣的談話或活動。如果家中有兄弟姊妹的,更有注意,避免在手足間作比較,如:「你看弟弟那麼乖」,或威脅恐嚇孩子:「媽媽不要你了」、再吵警察會來把你抓走。

陪孩子一起看書

可優先選擇句型簡單反覆、畫面主題鮮明 、不易撕破的童書或繪本,讓孩子有參與感。也可以利用圖畫、相片做成一本「孩子的書」,因和經驗結合,有助於引導從中描述事件或指認人、物。 

善用唱遊、童謠及韻律遊戲

說話除了「咬字」以外,還包括抑揚頓挫、速率、聲調變化,透過歌曲可帶入擬聲詞、發音、音量控制、音調變化及節奏變化,尤其童謠通常押韻,容易朗朗上口,另外適當的動作也有利於帶出聲音或加深印象。 

善用家中現有的東西

除了坊間製作精美的玩具外,也可發揮巧思,讓家中現有的東西變成好玩的玩具,例如:將不要的瓶瓶罐罐拿來玩配對遊戲:也可裝入不同物品變成樂器,聽辨不同的聲音:摺衣服時也可帶入配對、大小、分類、顏色或圖案辨識等遊戲:利用幫孩子洗臉教認五官:請孩子幫忙擺筷(分類、配對):出門購物前,先挑出卡片列購物清單或從折價目錄剪下圖案,去大賣場找出該商品,或帶孩子打電話給親友(教認數字並學習電話應對)。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路上快樂行~早療家長的親職教養

                                                                                                         社工室 吳念庭社工師


      亞東醫院在96年期間以早期療育聯合門診於95年3月至96年2月就診兒童之照護者為研究對象,評估完成親職壓力量表的個案共計57名,將親職壓力測量分數以SPSS10.0統計分析,了解家長面臨最大的壓力源。整體而言,兒童之照護者在親職壓力的表現,以次數分配統計,壓力總分達15—80為正常範圍的只有52.6%;高於正常範圍發展為親職失功能或兒童產生問題行為可能的佔43.9%,一定要轉介給專業人員尋求協助,從此可見早療父母比起一般父母壓力的確較高。

  對發展遲緩的父母而言,最大的壓力源就是孩子的病況,如何治療改善孩子的狀況,為父母關心的重點。在亞東醫院社工人員每個個案評估過後,即逐案提供社福資源訊息;當孩子正式進入療育前為協助家長建立正確療育概念及並學習簡易的居家訓練技巧,辦理家長居家療育工作坊。自94年2月開辦早期療育聯合門診服務,總共辦理70多場早療相關的推廣活動,以宣導早療概念,包含:學齡前兒童發展篩檢服務、早療家長親職講座、早療家長居家工作坊、早期療育種子人員培訓等,參加人次達1400人,藉由活動辦理推廣早療服務,提供家長支持。

  由於我們明白家中有發展遲緩的孩子時,家庭成員會面對較大的壓力與適應上的問題,家長可以透過與專業人士討論、參與親職活動、參考他人的經驗、社會福利機構諮詢學習親職教養技能,往後我們除了持續辦理上述各式活動外,也將開辦『早療家長團體』,讓家長從團體活動中學習各種親職教育的方法,提昇家長的知識及技巧。

 

另對於對早療家長來說,常面臨各式各樣與孩子成長息息相關議題的親職議題,

在此提供幾個正面的親職教養原則讓家長參考:

一、製造正面的學習機會,當孩子需要你幫忙,你可試試鼓勵孩子從嘗試中學習。

二、把握親子互動機會,例如:當孩子向你展示他的作品時,

     你可與他談一談他的作品:「這看來是…」、「你用了…」。

三、採用一致及貫徹的管教方法,保持冷靜,才可幫助孩子學習處理情緒的方法。

四、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給他時間學習,減少過份期待的挫敗感。

五、照顧自己的個人需要,記得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我們體諒您的辛苦,所以讓我們與您一同努力來協助孩子!相信靠著大家的合作,必定可以看到孩子進步的未來!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