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上學了! 老師,家長該如何準備?

家 長 的 準 備

家長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位導師,當發現孩子發展有遲緩或障礙現象時,家長就擔心著孩子的成長,積極為孩子準備最好的治療與教育,希望孩子的發展有進步,而當孩子要讀國小了,家長要怎樣準撤迎接孩子的入學呢?想想孩子的需要,量量自已的期待,再看看外在的環境,下列幾點提供家長參考。

1、  誰是主角----認清孩子現有的能力與需要

家長務必清楚了解要入國小的是孩子,任何的準備都要為孩子建構一個合適的學習環境,而準備一個合適的學習環境,應優先了解孩子現有的能力及孩子的需要。除由身心障礙手冊別及等級了解孩子外,更應實際去正視孩子的全面性能力-認知、情緖、溝通、生活自理、行動、體能等狀況、孩子的優弱勢點,再思考學習環境的安排,以降低孩子學習上的不適應或挫敗。

2、讓孩子做一個完整的自已---了解自已的期待與心理調適

家長期待孩子未來的表現可以比自已優秀,可以成為自已的驕傲,因此常有不合理的期待而不自知。完美是一種理想,但現實的考量更不容忽視,家長要學習接受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在學習上有因人而異的限制與障礙的事實,錯誤的期待只會讓孩子與自已受傷。所以,親愛的家長,您為孩子選擇普通班的環境,是希望孩子從中建立什麼能力?
選擇在特教班,又是希望孩子從中學習什麼呢?這些期待適合孩子的能力與需要嗎?

3、知已知彼---認識國小的生活

入國小轉銜接工作除了著重孩子認知學習的問題,學校整體環境、課程內容、作息時間、上學的路線......對孩子也是一件大事。以課程內容為例,如:國小一年級的第一週為『生活預備週』,家長如何配合導師協助孩子適應問題,以做為未來近十週的基礎,而未來十週的程內容、作息、有否需讀全天及在學校午餐、廁所及相關遊樂器材設施、、等等,這些內容若家長了解了,也許對孩子入學的期待與準備將更符合孩子的能力與需要。此時家長可能會發出疑問:要如何得知這些訊息呢?

4、主動出擊---主動求知及參與轉銜說明相關活動

家長可由以下二種管道了解:

(1) 主動向孩子就近所屬學區學校了解。

(2) 參與入學轉銜說明活動。
若孩子戶籍地縣市政府舉辦入學轉銜服務說明活動,請家長積極參與。在這樣的活動中,不僅可得知上述訊息,亦可掌握特教資源、舉辦時間、地點、內容等相關事宜可詢問縣市教育局主管特殊育業務單位或發展遲緩兒童通報轉介及個案管理中心。

5、他山之石---專業的諮詢,參考前人的經驗

也許家長知道孩子的能力與限制及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但仍然希望有專業學者及其他家長的意見與經驗,做為選擇教育環境與模式的參考。 

(1) 各縣市教育局特殊教育資中心及各師範院校特教中心是家長有關孩子入學事宜提供建議的好伙伴。

(2) 家長在與上述二挌資源接觸上如有困難,別忘谷縣市教育局主管特殊教育業務單位及發展遲緩兒童通報轉介及個案管理中心也是孩子入學的好伙伴。
前人的經驗亦可參考免重蹈覆轍。所以在孩子入國小準備的過程中,聽聽其他已入學身心障礙兒童家長的經驗,也許對孩子的求學路將是的一大助益。

6、愛的邀約---統整孩子學前階段導師群的意見

除家長外,孩子學前階段已經接觸的如幼托園所或早療中心的教保老師、醫療院所的復健人員、發展遲緩兒童通報轉介及個案管理中心的主責社工員等都是孩子及家長生命中的良師益友,孩子入國小,他們也是不可缺席的角色。家長可透過各管理員邀請相關人員參與,共同討論及統整孩子入國小前後階段的需求及彼此可分擔的工作。

7、勇敢的表達---參與鑑定就學輔導會議

針對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入學,鑑輔會應在鑑定就學輔導會議中做出兒童的就學安置決議,而為能更客觀提供兒童適宜的教育安置,鑑輔會委員除參考兒童申請鑑定安置所提供的資料外,家長及相關人員亦可列席參加鑑定就業輔導會議,與鑑輔會委員一同討論兒童最佳的教育服務型態及輔助需求。或許家長會想:「我一定要加這樣的會議嗎?」,親愛的家長,別忘了您是孩子成過程中最親密的同盟,您可最真實反應出孩慮的特質,提供鑑輔委員有效的參考依據。面對誕樣的會議場合,若家長擔心不知如何表達意見,可事先與個管中心個案管理員討論適當的表達內容與方式或協商陪同出席會議。

8、讓孩子做自已的主人---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

(1)假日學校---建立對國小環境的熟悉感
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在學習及適應上往往比一般兒童需更長的時間,所以開學後一週生活預備時間,對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是不夠的,家長可以把孩子國小生活預時間提前、拉長,在孩子入學前半年即可利用假日時間,讓國小環境成為家庭休閒活動最佳場所,帶著孩子到校園走走、玩玩學校的遊樂設施、跑跑操場、使用學校的廁所、到教室裡面坐坐..等等,建立孩子對國小環境的熟悉與安全感,最重要的是,別忘了提醒孩子校園哪裡安全?各項器材的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2)家庭鬧鐘---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
由原本九點到幼兒讓的生活習慣要調整八點以前到校的慣,對孩子而言可是件大工程,需要時間來適應。因此協助孩子調整作息時間,家長個人的作息習慣也很重要,家長也需要先調整好自已的生理時鐘,做一個可與孩子共同對抗被窩的戰友,別讓孩子到了入國小後成為遲到小兵。

(3)讓他自已來---建立與加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家長做的越多,孩子的能力就越弱。面對孩子的遲緩與障礙,家長總會有不捨,也會因「太麻煩」、缺乏等待的習慣而凡事幫忙。要上學了,整理書包、換衣服、穿鞋子、背書包等由家長一手包辦。切記!要上學的是孩子,這些工作是孩子的責任,雖因孩子的遲緩與障礙無法在短時間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但千萬別剝奪孩子學習的權利,入國小前就要慢慢培養,讓孩子在入學後能成為一個可以自已來、有責任感的國新鮮人。
以上所談皆是逐步的練習,不能要求馬上立竿見影。但家長保持正確的態度,對自已的孩子有適當的認識及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對孩子有信心,孩子會對自已有肯定與認同,會對「學習」這件事更加有興趣。

9、坦誠以對---主動向國小老師分享孩子的特質

孩子在學校的主要照顧者是老師,對剛接手的老師而言,瞭解每一個學生的特質、個別差異及需要是非常重要的,唯有讓老師瞭解孩子的狀況才能幫助孩子獲得最適切的照顧。所以在確定孩子就讀的學校與老師後,家長可先拜訪學校老師,說明孩子的特質需求,讓老師在孩子入學前有充裕的時間預備,不宜隱瞞孩子發展較慢或異於一般孩子發展之處,如此老師的服務將可迅速更貼近孩子的需要。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的頭像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