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誘導愛買玩具的孩子?

        孩子在商店中吵鬧的行為約在兩歲左右就有可能出現,堅持的程度又隨個性而有所不同。對於比較小的孩子,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方法。知道他對什麼有興趣,並且這樣東西不在你的預算計劃之內,便不要帶他到那貨架附近,就算不慎經過也最好設法擋住他的視線,倘若就是那麼不巧讓孩子看到了死纏活賴,也最好以其他有趣的東西或食物吸引他。年紀較小的孩子興趣廣泛而且注意力短暫,與其在當場說理或糾纏,不如引誘他離開現場。隨著孩子認知和語言的發展,可以告訴孩子東西該買或不該買的理由:「東西太貴了媽媽沒有錢買」、「同樣的東西已經有好幾個了」、「等爸爸出國時再帶回來」等等,都是可能的理由。讓孩子清楚的感覺到出門購物是有「約束」的,而自己的慾望也不是隨時隨地可以滿足。孩子會漸漸學習認同您的理由,同時培養出延遲其需求的能力。當您的孩子問:「媽媽不是沒錢買玩具嗎,為什麼會有錢自己買新衣服?」或自動自發的說:「等過聖誕節才能買是不是?」時,您會驚訝他的學習能力之強。

  讓孩子學習延遲自己需求的同時,也要給孩子適度的期待和滿足。在年節或當孩子行為表現良好時即給予鼓勵,或偶爾買回孩子期待已久的東西讓孩子有個意外的驚喜。當孩子哭鬧時,請您千萬不要輕易屈服,但也謹記不要對自己所開出的支票黃牛。

  萬一真的遇到孩子哭鬧不休,最好是一言不發帶他到安靜的角落或帶離商店,因為此時不論是謾罵或說理,對孩子都是一種回饋,或成了討價還價的最好機會。此外,在孩子體力不足或年齡太小時,最好避免長時間的購物活動,因為孩子太疲累時也易因情緒不佳而哭鬧。

本篇文章出自親子&理財專區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座名稱:孩子學習的守護者-如何發現孩童的學習問題與因應策略

授課師資:陳美吟  資深臨床心理師。(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早療評估中心心理師

辦理日期:100924日(六)  上午9201130

幼兒活動:土城美育音樂老師帶領,活動主題為螢火蟲賞月趣

             9.24座談會海報.jpg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自100年8月起全面實施!

洽辦單位

(1)已立案之公立托兒所及私立合作園所

(2)新北市聯繫窗口:新北市教育局幼兒教育科

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1段161號21樓

1999或29603456#2821

申請時間

100學年度第1學期申請期限至100年10月15日止,100學年度第2學期申請期限至101年4月15日止。

服務對象

(1)94年9月2日至95年9月1日間出生之5足歲幼兒,且就讀公立幼稚園及托兒所(以下合稱公立幼托園所),或私立合作園所(含國幼班)者。
(2)依法核定緩讀學齡兒童,且經鑑定安置於公立幼托園所或私立合作園所(含國幼班者)。

服務項目

免學費計畫,包括「免學費」及「經濟弱勢幼兒加額」二項補助,分述如下:

(1)免學費補助:

   就讀公立幼托園所或私立合作園所(含國幼班)之5歲幼兒,其學費(或註冊費或保育費)由教育部/內政部依園所性質分別給予補助。

(2)經濟弱勢幼兒加額補助(以下簡稱弱勢加額補助):

   幼兒與父親及母親(或法定監護人或養父母)之家戶年所得總和為新臺幣(以下同)70萬元以下者,再依所得級距加額補助其他就學費用。

(3)前二項補助合計,經濟最為弱勢者,最高得免費就讀公立幼托園所,就讀私立合作園所(含國幼班)者,每名幼兒每學期最高得補助3萬元。

服務限制

(1)本項補助項目,不包括保險費、家長會費及交通車資等項目之費用。

(2)5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之補助與行政院原住族委員會所訂「原住民幼兒托教補助作業要點」採擇優、擇一方式申領。

服務內容

(1)本項補助除有家戶年所得之規定,另為符合公平公正之原則,並排除家戶擁有第3(含)筆以上不動產且公告現值總額逾650萬元,或年利息所得逾10萬元者。

(2)家戶年所得,係以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協助提供「最近」完成交查之財稅檔所得資料為認定基準;100學年度第1學期家戶年所得認定基準為98年度之綜所稅資料,第2學期家戶年所得之認定基準為99年度之綜所稅資料;計畫標準為符合補助對象幼兒與其一親等親屬(父親與母親或法定監護人或養父母)合計之年所得總額。

(3)本案低收入戶係依「社會救助法」規定辦理,另100學年度起中低收入戶幼童,配合100年7月1日起施行之社會救助法第4條之1規定,其身分認定統一由鄉(鎮、市)公所辦理審核事宜;但,7月1日前已取得中低收入家庭幼童身分,或兒童及少年醫療補助辦法中低收入家庭資格,且其證明文件於本(100)年度仍在有效期限內者,無須另辦證明文件。

 

補助項目及家戶所得級距

補助額度(一學期)

公立園所

私立合作園所

免學費補助(全體5歲幼兒) 

全額補助

最高15,000

經濟弱勢幼兒加額補助

低收、中低收入戶、30萬元以下

約10,000元

最高15,000元

逾30-50萬元以下

最高10,000元

逾50-70萬元以下

最高6,000元

最高5,000元

 

 

應備文件

1.申請表(符合經濟弱勢幼兒加額補助者才需填寫)。
2.請領清冊正本(由系統產生(含清冊編號)。
3.自行收納款項統一收據〈公立托兒所由公所開具〉。
4.領據〈私立托兒所填寫〉 。
5.托兒所存摺封面影本〈貼上可供電匯之存摺並詳列立案時完整之所名〉,直接貼於領據下方空格處。
6.三個月內戶籍謄本正本(需詳列記事欄)。
7.家長確認單(由家長親自填寫)。
8.幼童繳費收據正本(須粘貼於粘貼表上,並浮貼整齊,上須加蓋所長及承辦人私章及園所 收費章) 。
9.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家庭證明。
10.切結書〈由托兒所填寫〉。

 

參考網址   http://www.ece.moe.edu.tw/index_home.asp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不喜歡被碰觸的孩子

 

作者  亞東醫院復健科廖皇閔職能治療師

有些孩子,家長會形容他好像有潔癖,很愛乾淨,不喜歡身上髒髒的。做每件事情總是很小心翼翼的。很怕生,也很容易生氣。說他很愛乾淨,但是他又不喜歡洗頭髮,每次洗頭髮時,都會大哭。這是因為孩子個性氣質的關係呢?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或許可以用感覺統合的角度來去解釋及處理如以上所描述有點嚴重,又有點不嚴重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可能是觸覺過度敏感的感覺防禦所引起的。當我們手或是身體接觸到外界的各種觸覺刺激後,這些感覺刺激會傳到大腦去做處理調節,然後再根據這些的感覺刺激去做反應或判斷。而感覺防禦的問題,就是大腦對於感覺誤判了,因此有可能造成我們對於感覺有過度或不足的反應。會造成大腦誤判的可能原因,還不太清楚,有可能是大腦本身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大腦對於感覺判斷的經驗不足。而有觸覺防禦的人對於一般人所感覺到的輕觸覺,會有過度的反應或是感覺到不舒服的問題。感覺防禦,不僅只有觸覺會過度敏感,任何的感覺,都有可能。嗅覺或味覺也都有可能會有過度敏感的問題。

觸覺防禦可能會有以下幾種特徵:

1.不喜歡被碰觸到身體及臉部,討厭擁抱,不喜歡洗澡、洗頭、洗臉及剪頭髮。

2.對於衣服的材質特別挑剔,一定要將衣服領子後面的標籤剪掉。

3.偏食,不喜歡吃某類食物,例如:肉類根莖類等。

4.對於旁人的輕碰觸,會有過度的反應,常誤會成被旁人攻擊,而出現防衛性的打人行為

5.情緒不佳常莫名其妙的哭鬧及生氣。

6.容易受外界事物干擾而不專心及分心

7.對於新環境較怕生,退縮,常黏著親人。

        觸覺防禦的問題,也常發生在發展遲緩的小孩族群中。嚴重的觸覺防禦的孩子,可能會有情緒及人際關係的問題,在人多的團體中,會帶給他們極大的壓力;他們不喜歡排隊。即使被處罰或被指責了,都無法解決這類的問題。也往往帶給家長極大的壓力。

    有觸覺防禦的孩子,除了尋求專業的職能治療師協助外,建議可以多提供一些觸覺、本體覺及前庭活動來改善,但是要遵守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一定要讓孩子願意及主動的去接受及嘗試我們所提供的感覺或活動不要強迫,以免會讓問題更嚴重。觸覺活動包括:幫孩子全身按摩、用不同材質的衣物或毛巾擦拭身體、用大球或棉被壓身體、玩球池或豆豆箱;本體覺活動包括:吊單槓、推重物或攀爬架;前庭活動包括:盪鞦韆或溜滑梯。更進一步的可以詢問職能治療師,各種的合適的感覺統合活動以及觸覺刷的使用方式和關節擠壓的技巧。最後,要提醒家長的是,觸覺防禦可能會引起孩子的情緒不佳、容易生氣或容易分心,但是情緒不佳、容易生氣或容易分心的孩子不一定都是因為觸覺防禦所引起的喔。

 

文章發表於媽咪寶貝雜誌專欄中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在別人面前責罵孩子!

對孩子而言,責罵是相當私人的事情,有的孩子甚至視之為一種侮辱。孩子必須要嚴守紀律,但父母也不是爭吵時絕對的贏家,他們也得努力達成自己的目標,因為誰都不想丟臉。不論孩子,還是父母,都想成為贏家。旁觀者並不受歡迎,因為只要有旁觀者在,雙方之中總有一方要為了顧全大局而讓步。

責罵孩子,請關起門來

責罵孩子這件事需要小心處理。因為這不只關係到為什麼要責罵孩子,還有關係著雙方複雜的角色扮演。角色分配很清楚。開罵的人為侵略的一方,通常會先開攻,而孩子就自然扮演防禦的一方。在吵架的過程中,雙方都企圖為自己辯護。父母開攻,責罵孩子,表示對孩子的行為舉止或人格有所批評。比方:孩子說謊,或是沒有整理房間。但,不論是罵人的,還是被罵的,都不好受。特別是對孩子來說,受到責罵時,都讓他們覺得很難過。

經常有些父母,沒有經過仔細考慮,就在孩子的兄弟姐妹、祖母、朋友或親戚面前責罵孩子。很多父母沒料到這會引起的反效果有那麼嚴重!有愈多旁觀者,加諸孩子身上的壓力就愈大。若在其他人面前受到責備,孩子會比平常更覺得難過。所以說,父母若是在別人面前責罵孩子,對孩子來說,就是種侮辱。

雙方的事情,由當事者二人來解決,才是上上之策。對孩子來說,只面對一方的批評,會比較簡單,而不用擔心還要受到其他人的指責。只有父親或母親一方跟孩子針對事情做討論,才是最佳狀況。

不要管旁觀者怎麼想,也不需要因為他們在一旁觀察,就覺得一定要跟他們證明什麼,好像其他人才是最懂得解決問題的人一樣。也不需怕其他人的幸災樂禍,因為──當事者不是他們呀!

--------------------------------------------------------

在別人面前爭吵並不恰當。不管是對事情本身,還是被罵的人,都沒好處。不論是大爭吵,還是小爭執,最好讓事情侷限於當事者雙方之間,會比較好解決。

--------------------------------------------------------

避免在眾人面前爭論

可想而知的,孩子都會想要博得認同,於是,就會對那些忍不住要插嘴或干涉的旁觀者下手。這樣一來,會把原本雙方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弄得很複雜。不久,原本爭論的重點,反而在旁人瞎攪和之下,把焦點模糊了。而這些「配角」們通常會造成讓人不開心的結果。這是我們在很多活生生的例子中,都一再驗證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把事情侷限於當事者雙方間!更重要的是,孩子也會感謝你這麼做。

在另一半面前罵孩子,只會把問題更擴大

有時候,另一半要是加入戰局,通常對孩子來說是有利的。因為孩子常常能成功地把父親或母親拉到自己這一邊來,形成二對一的局面。你猜,哪一邊會贏呢?

在另一半面前罵孩子,結果通常都不怎麼好。通常另一半會覺得他有義務要介入調停。所以,不管是維護孩子,或者幫忙一起罵,總會對一方不利。

--------------------------------------------------------

如果旁觀者想介入,務必請他們不要插手。這樣一來,孩子才不會冀望從介入者身上,得到任何支持。

--------------------------------------------------------

暫緩處理,不代表問題不存在

若另一半企圖維護孩子,孩子就很難達到負責管教的那一方所希望的樣子。這樣一來,父母的教養會變得毫無成效,因為另一半的介入會阻礙所有事情的進行。這時候,可能出現的經典說詞就會有:「不要那麼嚴格嘛!」、「也沒那麼嚴重啊!」或者是「別管她了。她還是個小孩子呀!」其實,這些話,反而會導致將來問題變得更嚴重。孩子雖然暫時可以擺脫困境,但是問題還是存在,因為想要管教孩子的一方,並沒有機會把他不滿的情緒表達出來。這種沒有獲得解決,或者沒有好好做了斷的問題,可能會像回力棒一樣,不時地產生,不斷地造成困擾。

父母雙方要同坐一條船

想要解決問題,父母雙方應該要站在同一陣線,而不是互扯後腿。雙方要能有共識,對於孩子的管教,哪些事情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過去就算了;哪些就非得責罵不可。這樣才能避免親子間衝突的產生。

父母若是能站在同一陣線,也有正面的附加價值:孩子就不用還去考慮要不要把父母的責罵當真。因為他很快就會了解,父母並沒有相互對立,所以無處求助。

當然也有可能另一半加入戰局,反而對孩子不利。想想,一個孩子如何對抗兩個大人呢?對孩子而言,即便自己有再好的理由,也沒有機會可能贏過父母。遺憾的是,這種情形,其實還蠻常出現的,而且是以無預警的方式出現。

--------------------------------------------------------

父母應該達到共識,哪些孩子們的「惡行」要加以責罵及訓斥,哪些則不用。父母雙方應該是同一鼻孔出氣,而不是彼此吐槽。

--------------------------------------------------------

不要在孩子的兄弟姐妹面前責罵

處理兄弟姐妹間的關係,是相當困難的問題。兄弟姐妹雖然彼此相愛,但也很容易吵架。當孩子發現,要是跟父母說其他兄弟姐妹的壞話,或打小報告,可以免去自己挨罵時,孩子很有可能會自私地、毫不留情地去做這樣的事。特別當事情可能會惹得自己挨罵時,孩子或許會去編造一些複雜的情節,或故意使些小詭計。像這類打小報告的目的無他,無非就是為了要讓其他的兄弟姐妹挨罵。而父母其實常常無法看穿這種陰謀。

識破兄弟姐妹之間的詭計

來看看安東(四歲)的詭計吧!

當他要捉弄奧斯卡(六歲)時,他就會跑到媽媽那裡去,說些子虛烏有的事情來抹黑哥哥。但是媽媽卻看不出這個詭計,因為她不相信安東會做出這種事情。但事實上,安東確實有抹黑的能力。當哥哥因此而被罵時,安東就覺得很開心。這是他證明自己的能力可以凌駕於哥哥之上的方式。

媽媽是以正常的角度來處理這件事情。她希望孩子們能互為榜樣,彼此學習。年紀較大的孩子,應該要能比較理智。但是結果卻不是如此。所以她當著弟弟的面責罵哥哥。其實,父母應該要隨時注意一下,免得自己淪為孩子間權力較量的工具了。

--------------------------------------------------------

要是在兄弟姐妹面前挨罵,孩子會覺得特別沒面子。其他兄弟姐妹,也可能利用這項弱點,作為往後要與孩子作對時攻擊的把柄。

--------------------------------------------------------

                             

 

 

 

 文章引自 奧林寶貝親子報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親寶貝.快樂成長-早療家長支持成長團體

  海報.jpg  

v時  時間:7/167/237/308/68/138/20(六)上午 09301140

v活  地點:亞東醫院B1社工室會議室

v參  對象:兒童在本院確立遲緩診斷或進行復健治療之家長

      費用:全程免費!歡迎家長踴躍參加!

v報  報名:0277281142 吳小姐

活動提供                提供臨托服務,請家長踴躍參加!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寶貝看電視 不如多陪他玩
 
                                【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
 
 
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快點學會說話或認字,很早就讓小寶貝接觸媒體教學,雖然立意良善,但恐怕是弊多於利,與其依賴DVD,不如多陪孩子玩還比較實在。

專家指出,電視播放的影片雖活潑有趣,但聲光影像的變化太複雜與快速,幼童若頻繁觀賞會造成腦力過度負擔,且在大腦的預期作用下,導致對真實世界興趣缺缺,做事變得容易分心,往後在學校的課業表現會更差。

另外,兩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兒科與青少年醫學檔案」的論文警告,孩子越年幼開始看電視及看越久的電視,其懂得的生字、說的話或發音的量會越少,就算有開口,講出來的語句普遍很短或架構鬆散。而臨床上也發現,常看電視的孩子易仿效影片中誇張的對話方式或腔調,反而不利社交發展。

文獻確認,溝通互動是激發大腦語言學習的關鍵,特別是嬰幼兒正值語言發展的黃金期,更需從和大人的對話中,透過模仿習得言語的表達與應用。

只要增加親子互動機會,多給予小傢伙們愛撫、擁抱與陪伴遊戲,常說故事、唱歌給他們聽,在刺激足夠的環境下,相信其認知、語言的發展應都能頂呱呱。

幫助不同年齡孩子增進語文能力

0至2歲:

1.為他做任何事時,不厭其煩地和其講話,說明正進行的活動與接觸的事物為何。

2.儘量以短句或簡單語彙敘述,並帶入引導、示範的手勢、動作。

3.告知目標物或當下動作的名稱時,速度宜放慢,並故意重複與加重語氣。

4.模仿孩子的表情以及聲音,給予主動的表現正向回饋。

5.選擇有鮮豔圖片,甚至能發出聲音或味道的童書,介紹裡頭的內容給孩子,鼓勵孩子在裡頭找出特定物品。

2至4歲:

1.在會話中,逐漸擴充孩子的語彙量、句子長度與複雜度。例如:「那是一棟房子,那是一棟有煙囪的房子。」「這是我的鼻子,鼻子可以聞花香味。」

2.幫助孩子認識情緒,明白背後的感受與肇因。例如:「弟弟在哭哭喔!是不是不能出去玩很難過?」

3.給予簡易指令,並帶領去完成。例如:「拿杯子給媽媽」、「把門關上」。

4.對孩子的發問或分享積極回應,儘量維持其有興趣的主題,延長彼此對話。

5.教導唱兒歌或背誦有意思的童詩,從中練習各種不同句型。

4到6歲:

1.共同從事活動,如購物、打掃時,多詢問其意見或感受,適時灌輸空間、算數、對比、分類等概念,應用在表達的語句中。

2.透過提醒、暗示,協助孩子能掌握對話時等待、輪替、持續、中斷等原則。

3.玩猜謎遊戲。提供功能、屬性等線索,請孩子說出事物名稱,並嘗試描述。

4.玩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假裝是特定人物或動物,討論可能的想法或作為。

5.多念繪本給孩子聽,每到一段落,鼓勵猜測接下來的情節,結束時詢問其看法,例如主角為何如此做,並試著看圖重述故事。

       文章轉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300&f_SUB_ID=1793&f_ART_ID=267936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動還是過動

作者  亞東醫院復健科廖皇閔職能治療師

許多帶孩子來評估的家長,都會反應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擔心是否有過動的情況。這些孩子的年齡從8個月-18歲都有。嬰兒期孩子靜不下來,爬來爬去的,父母親都抓不住,就擔心未來會不會是過動兒,幼稚園階段,字不會寫或寫的亂七八糟的,也會覺得是注意力不夠,不夠專心,開始擔心上小學怎麼辦?中小學階段,成績考的不理想或是上課不專心,也會懷疑是不是注意力不佳所造成的。做父母親的似乎總有擔心不完的事情。

    對於真正的過動兒(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資訊,家長們可以從書籍、網路或是醫療院所得到了解及幫助。不過有更多的孩子,都還不到被診斷為過動兒的程度,但是,孩子的行為的確讓家長或是老師們傷腦筋。或是每個專業人員對於孩子的行為解釋說法都不同時,更會讓父母親們不知所措。搞不清楚孩子到底是好動還是過動呢?

    對於讓父母親傷腦筋的過動行為,建議可以從三個角度去分析︰環境、活動要求以及孩子本身。

針對於孩子的環境部份,孩子有過動、不專心的行為,是不是環境的刺激或干擾因素太多了?常見的情況是,家長們都說孩子在寫功課時,很不專心,要寫很久,邊寫邊玩…等。再仔細的了解後,才發現當孩子在家寫功課時,旁邊的大人正在看電視或是有其他小朋友在玩。或是,孩子在寫功課的桌面,有太多會分心的東西或玩具。而有些孩子只有在家比較好動,在外面或學校則表現的比較乖或比較穩定,這或許就是家長的管教方式或是孩子壓力的問題。另外,嬰兒如果玩具一次給太多,也會讓嬰兒玩玩具的專注力不足。有一些則是被貼上過動的標籤,如果父母親常常在孩子面前說他是過動的話,孩子就容易表現出過動的舉動或是會將所有的過錯都歸咎於自己是過動所造成。因此,試著減少環境的刺激物,也許可以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再來,是要檢視活動的要求,也就是孩子在從事什麼事情時,會特別的不專心?如果要寫的作業比較難,而孩子又不會請求協助時,就容易會不專心。或是,要學習的事務較無趣時,也會比較不專心。因此,家長必須要適時的提供協助或選擇適當的活動。

最後,是孩子本身的特質,有些孩子的氣質就是比較活潑,他們做事情是有目的、有順序,會用大腦去思考的。而真正過動的孩子則是,常常不經過思考就先做再說、很衝動、常常搞砸事情。另外,學習能力較不足或是智商較高的孩子,也常常被認為注意力不足,學習能力較不足的孩子,常常聽不懂老師所教的東西,自然的上課就容易分心;相反的,智商較高的孩子,常常覺得老師教的東西都會了,無法滿足他,也會表現出比較不專心的樣子。另外,孩子的年齡也是要考慮的,三歲以下的孩子,發展尚未成熟,因此,要他們像學生一樣,乖乖坐著學習是比較不可能的。這階段的孩子,就是要去探索環境,會表現出比較好動的樣子,這也是父母親要了解的。

並非每一個讓父母親很頭痛的孩子就都是過動兒,有些則是其他問題所延伸出來的過動或不專心表現。也許是我們的教育方式不對或環境需要做調整改變的。這些是需要父母親仔細的去分析觀察的,千萬不要輕易讓孩子貼上過動的標籤。

文章發表於媽咪寶貝雜誌專欄中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嘰嘰呱呱愛插嘴

     朋友來訪時,每當媽媽和客人聊得正起勁兒,孩子就開始要媽媽要幫她拿玩具、不然就是問東問西。已經上大班的孩子,為什麼客人來訪時,卻表現得比平常更好動、愛說話,不斷地在大人談話間打岔呢?

孩子喜歡參與、希望獲得注意
除非孩子的個性比較內向,否則5、6歲大的孩子多半是愛說話的。一般而言,4歲多的孩子大都有愛吹牛、愛現的表達特質,到了5、6歲,比較見多識廣,就更會嘰嘰喳喳了。如果孩子說話的時機恰當,大人可能會認為孩子聰明伶俐,好會說話;若說話時機不對,就會嫌他多話、插嘴了。

孩子喜歡在客人來訪時插嘴,通常是因為他認為訪客不只是爸爸或媽媽的客人,而是全家人的客人,而他是家中的一份子,所以他會很希望加入談話,並表現自己的能幹。因此,孩子在客人來訪時,常常會顯得比平常還好動、愛說話。但是,如果孩子的表現太過強烈的話,也可能是因為他太興奮,或是覺得客人搶走了爸媽對他的注意力。

讓孩子先認識訪客,安排玩伴
家中有客人來訪前,爸媽最好能事先跟孩子介紹客人,讓孩子熟悉一下,例如︰姓名、關係和來訪的目的等等,孩子有了心理準備,就比較容易在客人面前表現合宜。

來訪的客人,有可能是來探望全家人,是比較輕鬆愉快的造訪;也有可能是有重要的事情和爸媽洽談,是屬於比較嚴肅的來訪。如果訪客是為探望全家人而來,孩子當然可以和爸媽及訪客一起談話,這是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如果訪客是要商量重要的事,那麼,一定要事先為孩子安排一個合適的空間,或另外託人照顧孩子。客人家中若有年齡相近的孩子,不妨請他一起帶來,孩子有玩伴,不會覺得被遺忘,才能把打岔的頻率減到最低程度。

讓孩子學習招呼客人或學會等待
在大人談正事之前,讓孩子學習招呼客人,也讓孩子的表現欲得到滿足,是一個減少後續打岔的好方法。例如:請孩子幫忙拿拖鞋、端水果,給他作小主人的機會。等客人坐定後,孩子若能夠獨處就請他自己去玩,如果孩子的表現欲很強,則不妨先向客人介紹孩子,稱讚他的一些優點,給他一點時間表達他的看法,或請客人參觀他的房間和玩具。

如果孩子不想獨處,要跟在媽媽身邊的話,媽媽可將他喜愛的玩具或圖書拿到身邊來讓他自己玩,並告訴他︰「阿姨今天來找媽媽談事情,你在這兒蓋房子(或看圖畫書),等一下我們要看你蓋的房子噢(或聽你說故事)。」等他玩了一段時間快要耐不住的時候,再和他說話,例如問他︰「你看的是什麼故事呢?」讓他也有說話的機會;然後,再請他繼續做另一件事。

教導孩子適當的說話時機
請先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到何時是他參與談話的時機,而非一再禁止他,將他排拒在外。具體做法如下:

預告可以和孩子對話的時間:
大人商量要事時,往往孩子會覺得自己被冷落一旁或好無聊。爸媽可以先安排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如:玩拼圖、積木等需花一些時間的遊戲),並說明大人有事要商量,大約多久之後可以陪他玩或欣賞他的作品。幾次下來,孩子發現大人言而有信,就能形成規範。
家人經常一起聊天:
無論是談論生活瑣事、看電視的感想或回答孩子問題時,都要認真專注,讓彼此感覺到一來一往談話的快樂。孩子不只能從談話內容中增長見聞,更會觀察及模仿大人談話的態度和口氣。
讓孩子清楚說話的段落:
孩子有時候急著講是因為怕自己忘記,大人可以表示:「慢慢說沒關係,我正在聽。」或「你說完了,那換我說囉!」讓孩子很清楚彼此的說話有一個段落,一個人講完才換另一個接下去說。

成長放大鏡!
5~6歲的表達特徵
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具備一般溝通的能力,可以正確地使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對白。他們在語言表達上有以下特徵:

能言善道,話多且急於表達。
發音清晰,文法大多正確。
偶爾會口吃。
談話時會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

本篇文章出自  奇蜜親子網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為什麼愛動手動腳?

你不給我,我就推你!

孩子的攻擊行為有不同方式與原因

以一般的認知而言,攻擊行為是指對他人施以暴力,造成對方身體或財物的損傷;但由廣義來看,攻擊行為還泛指會造成他人身體或心理傷害的各種行為,因此,除了打人、推人、踢人、咬人、拉頭髮等肢體動作以外,言語上的叫罵、恐嚇、嘲笑等,也都算是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還可分為下列幾類:

.依攻擊的性質分
敵意性攻擊:針對特定對象,目的是讓對方受到身體或心理上的傷害,是一種懷有敵意的攻擊行為。例如:小平對睿睿生氣,所以攻擊睿睿。
工具性攻擊:並非故意傷害被攻擊者,只是以攻擊為手段,目的是想得到利益。例如:因為想得到對方手上的東西而攻擊對方。

.依攻擊的方式分
直接攻擊:對欲攻擊的對象直接施以身體或言語上的傷害。例如:小平認為睿睿搶了他的玩具,所以直接推打睿睿。
替代性攻擊:不直接攻擊對方,而攻擊其他人或破壞物品。例如:因為被媽媽責罵,而以摔東西或欺負動物來發洩怒氣。

攻擊行為隨性別與年齡而有差異

孩子的攻擊行為,會隨著性別、年齡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都認為男生比女生容易有攻擊行為;而2~4歲主要是身體的攻擊,之後就會漸漸轉變成較多的言語攻擊。

.男生動手,女生動口

許多研究指出攻擊行為是有性別差異的,男生的攻擊傾向和反應強度比女生要高,而且這樣的差異早從大約2歲時就已顯現。另外,攻擊的形式也有男女之分,男生較多身體攻擊,女生則較多言語攻擊。這些差異除了有先天的因素外,應該和女生表現出攻擊行為,會比男生受到更多的社會壓力有關。

.你不給我,我就推你!

2歲以前的幼兒,由於認知能力較有限,而且和他人的互動較少,所以雖然可能會有搶東西的行為,但並沒有攻擊的想法。2歲以後,與他人的互動漸增,但卻仍很「自我中心」,不會考慮到他人,對事情的反應很直接,如果想要某樣東西,可能就用搶的。這時期是以「工具性攻擊」為主,也就是目的在獲取好處,而不是故意傷害他人。4、5歲以後的孩子,因為已經愈來愈了解行為的意義,也對行為與結果的關係有自己的解讀,所以是以「敵意性攻擊」為主,也就是刻意想要讓對方難過或受到傷害。

.動口多了,動手就少了

3、4歲是孩子攻擊行為的高峰期,因為年幼的孩子在面對衝突的情境時,反應都比較直接,也較不懂得與他人溝通協調。而隨著心智與口語能力的增長,孩子漸漸發展出同理心,能夠理解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並且也有較好的表達能力,可以用口語來解決問題,所以隨著年齡漸長,攻擊行為就會愈來愈少。

雖然攻擊行為可能只是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現象,爸媽不必太擔心;不過,有些孩子的攻擊行為是長期持續,甚至愈來愈嚴重,因此,爸媽仍應注意孩子的行為狀況。

當下處理孩子的攻擊行為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除非是想故意引起大人注意,並沒有造成傷害的疑慮,否則爸媽應該立即制止,讓孩子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爸媽可先將孩子帶離現場,給他適當的空間,讓情緒得以緩和。然後再試著和孩子溝通,了解事情的原委及孩子的想法,糾正孩子對他人行為的錯誤歸因,打開孩子的心結。

爸媽可視情況給予適當的處罰,剝奪孩子某些權益,例如:取消出去玩的權利,或是減少看卡通的時間等。處罰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原則是要清楚明確,讓孩子容易遵循,而且爸媽要確實執行,也要避免出爾反爾或彼此的教養態度不一致。

在平常生活中示範正確態度

無論是過度縱容或高壓的教養態度,都可能養成高攻擊性的孩子。爸媽如果對孩子太過溺愛,造成孩子的任性及自我中心,當孩子在外受挫時,就容易因無法接受挫折而產生攻擊行為。而如果爸媽是採取權威式的教養,甚至不時施以體罰,更會讓孩子學習到用暴力的手段來解決問題。所以適當的教養方式是相當重要的。

.良好的言行示範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極大,如果爸媽本身相當情緒化,容易發脾氣,或是經常吵架,使用粗暴的語言,孩子都會耳濡目染,變成傾向用同樣的方式與人互動。所以爸媽應盡可能維持溫暖的家庭氣氛,大家都能用理性、體諒的態度互相對待。另外,影音媒體的暴力污染也可能是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的原因,爸媽也必須注意孩子接收的內容是否恰當。

.教導孩子與人相處的技巧

年幼的孩子出現攻擊行為,往往是因為社交技巧不足,無法用適當的方式處理與他人的衝突,所以爸媽應該多教導孩子尊重別人、遵守規則、分享、輪流、等待、溝通等人際互動準則,讓孩子學習如何與人相處。

.提供發洩體力和紓解情緒的管道

讓孩子有適度的體能活動,發洩過剩的體力,或是用繪畫或勞作等方式來宣洩情緒,也是減少孩子攻擊行為的方法。另外,爸媽還可以教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技巧,例如,覺得生氣時,先把頭轉開,把手放到口袋裡,然後做幾次深呼吸等等,讓孩子學習控制自己的行為。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立即的處理當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爸媽平時就要做出好榜樣,用適當的態度及言語與孩子及他人互動,讓孩子真正體會,並不是「動作大」或「聲音大」就能解決問題,其實「以理服人」比「以力服人」更能夠獲得他人真心的尊重。


 

文章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亞東醫院早療家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